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赤水留墨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06:22 解放军报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贵州省部分区域,于四川省合江县注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70年前,伟人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使赤水闻名遐迩,永彪党史军史。

  坐汽车从酒乡古镇茅台出发,在崇山峻岭中穿行,透过车窗看到的是数不清的河流溪沟,山奇、水秀,林深、石怪,洞幽、云媚,原始独特的自然风光,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
令人目不暇接。我静静地望着远处的连绵群山,任由情感漫步,追忆起了对赤水最初的了解和记忆。

  当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时,在南国的水泽之乡夏夜的星空下,父辈们就常常向我娓娓讲起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从此,古老而神奇的赤水河,便蜿蜒在我的心头……后来,我步入军校,许多历史和军事教科书告诉我,赤水河古称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全长近500公里,流域面积为2万多平方公里。赤水河源头是一个远离尘嚣、纯净自然的世界,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飘忽无定的暗河伏流系统,天造地设,神奇美妙,很难说清是水的精灵点化了山的神韵,还是山的神韵倾倒了水的精灵。赤水河两岸峰峦叠嶂,溪壑纵横,自古以险要著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元厚沙沱古渡口西岸,耸立着为纪念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而建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红军渡”3个朱红色草书大字,基座用丹霞条石砌建,碑体青灰色,庄严壮观。站在赤水河边,注视着奔腾不息的河水,沐浴着如血的残阳,听着呜咽的竹涛,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兵三路,互为犄角,分别由驻地向赤水方向挺进,拟入川南北渡长江西进。值此之际,蒋介石调集和直接指挥

国民党中央军等数十万正规军,以及大量地方武装四面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围困于滇黔边境的这块狭小区域,然后一举“歼灭”。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果断改变进军方向,毅然放弃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命令红军西渡赤水河进军云南扎西。1月28日晚至29日近午,集结于土城、元厚的红军各部西渡赤水河,与先期分别渡过赤水河的红军部队会合,进军云南扎西集结休整,尔后,中央红军相机进行了第二、第三、第四次飞渡赤水河,迂回转战三个多月,行程一百余里,在赤水河架设16座浮桥,桥船兼用,经过22个渡口,机动作战,运动中歼敌,取得了娄山关大捷、遵义大捷和飞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等多次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粉碎了蒋介石的碉堡战术和围歼红军于川南黔北一带的阴谋,也为在全党全军中树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奠定了基础。

  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来到猿猴渡口夜袭战,黄皮洞、重盘遭遇战,七里坎、白杨坎阻击战,复兴场战斗,箭滩遭遇战,土城战斗遗址。山河依旧,硝烟已散,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中外军事专家,由衷评价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一渡被动迎敌,是遭遇战、消耗战、拉锯战;二渡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主动击敌;三渡有目的有计划,是调动敌人;四渡机动灵活,是打破合围,实现了战略转移目的。画龙点睛的点评,更使我迫切地追溯红军成功四渡赤水的原由。虽然党史与军史包括民间有许多说法,游历中不经意听到的这样一个故事也许从一个侧面作了很好的诠释。红军从茅台镇第三次飞渡赤水时,当毛泽东走过河岸攀到山顶时,发现山坡上一个名为陈屯村的村庄被敌机狂轰滥炸,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时,毛泽东带着身边的随行人员,不顾敌机的俯冲射击,提水硬是将大火扑灭了。当地老百姓得知是毛泽东帮他们灭了火,不知如何感激才好,连忙随着红军的队伍追了好几里,见到救命恩人,便虔诚地跪在地上,以最古老而又朴素的方式祈求上苍保护这支从没有见过的军队。然而在毛泽东的心里,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胜利和革命的成功,都应验了这种全新的观念。

  历史从昨天走来,融入了今天的辉煌。而今,在这红军走过的地方,丽日下淑女的裙衫在舞动,像玫瑰像天上的彩虹;如潮的竹涛似清泉从山岭中奔涌,溢满了初夏的黎明。

  记得文豪雨果有过这样一句惊世的名言:敢于冲闯命运的人才是天才。的确,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自己的命运必须自己来主宰,红军四渡赤水不就是一面生动的历史镜子吗?(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