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瞭望:日本战后从中国学到卧薪尝胆精神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 16:28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陆洋/上海报道

  日本,我们可以恨它,可以骂它,但不可以轻视它,甚至不可以不学习它

  8月25日。日本北部地区岩手县。

  晚上7点多钟,下班的日本人步履匆匆,穿行在街道和公交车上。但谁也没有料到,里氏6.2级的地震在脚下突然爆发。

  先是一阵惊恐,但感觉到是地震后,人们的脸上马上恢复了平静,大家立刻采取各种躲避措施。生活在地震多发带的日本人,已经习惯了恶魔的频频光顾。

  日本人认为,去年末印度洋大地震的余波还在发威,且这个威力已慢慢北移。

  “这可能是50年,甚至是100年一遇大地震的先兆。”日本人早就从那次灾难中,看到自己国土将要遭受威胁。于是,他们也早早地做好一切预防准备。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基本环境。

  “我们没有一块安宁的土地。”日本人经常无奈地说。但与此同时,他们学会了用木材、塑料和铝合金等轻型材料造房子,他们懂得把高楼的地基打到海底的岩石上才更牢固。

  就这样,在无数次家园被摧毁之后,日本人又从容地投入重建,而且建得比以前还要好。

  与中国分道扬镳

  在日本南方城市众多的历史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个“倭国金印”。这是中国古代皇帝封日本为“倭”时送的大印。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把它当作宝贝一样向游人介绍,似乎“倭”这个字对于他们来说,一点也没有羞惭的意思。

  中国的参观者对此感到匪夷可思。

  至今,对于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学来的,日本人从不讳言。他们有些人甚至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和日本封建王朝,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了眼”。它们在反抗与反思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日本放弃了幕府时代“锁国政策”的纲领性国策,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大力兴办近代工业,推行地税改革,实行“文明开化”教育,整顿封建士族,改编和扩建陆海军……日本的近代化从此拉开帷幕。

  福泽谕吉是一个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的思想家,曾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并深受触动,他提出了“脱亚入欧”的思想。直到现在,日本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成为世界经济的楷模。

  然而,当时,隔海相望的中国,李鸿章等洋务强国派虽致力于增强军事力量,但是,封建保守的国家制度,却一点也没有触动。甲午一战,中国大败于日本。

  梁启超一语中的地点出了李鸿章的悲剧所在:“一时言富强者知有兵事,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李鸿章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

  所以,当历史的主题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之时,日本已为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这个负重的庞大身躯要想转变,难度和束缚都要大得多。

  日本,就这样与中国分道扬镳了。

  一直想与中国平起平坐

  2005年3月,曾经在日本留学的一些中国人奔走相告,他们的日本朋友森田先生去世了,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与森田先生的友谊,不仅仅因为老人生前给予中国留学生很多帮助,还因为他与中国有着一段不解情缘。

  森田在世时,曾担任日本的中国本溪湖研究局局长。他每年都去中国辽宁本溪看看,那里不仅是他做研究的地方,还是他的出生地。

  上世纪30年代,森田的父母随日本的“满蒙开拓团”移民到中国东北。在森田的记忆中,他们家与当地人和睦相处,而他自己的性格中也多少带了些中国东北人的大方与豪爽。

  来华的日本移民是被动的。而他们的政府却早就谋划着“大陆政策”了。

  还在公元7世纪,日本国王遣使来华,其所献国书中就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表述。这里已体现了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思想。

  而到了中国的大唐王朝衰落之时,日本对中国的称谓已经由“邻国”改为“藩国”了。

  到了16世纪末的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拒绝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并将朝鲜收入自己的纳贡体系。

  1871年,《日清修好条约》签订,日本天皇如愿以偿地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了。

  “日本中心主义”的根源

  19世纪中叶的日本,在逐步实现不断膨胀的“大陆野心”之时,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犯,但是仅凭日本之力,无以抗敌,必须“联合”亚洲各国。

  于是,日本以此为借口继续实施其“大陆政策”,试图把亚洲各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而中国自然是日本最想占领的地方。自从1915年日本在大连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由19户日本农民组成的移民村——“爱川村”开始,日本就把东北作为自己的国土来规划了,还一度有过定都沈阳的想法。

  日本人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在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

  从“神道史观”进而演绎出了“皇道史观”主张。19世纪中叶形成的日本中心主义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八一宇”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

  侵略中国的“胆量”,部分也来自于日本人的“神风思想”。人们熟悉的二战日本空军“神风突击队”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在中国元朝,蒙古人曾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入侵日本,但两次都因突然刮起的海风而受挫。从此,日本认为“神风”始终在保佑自己,日本是不会被中国、美国和苏联打败的。

  越被侮辱越接近成功

  1911年,中国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民主共和国”,然而很快,国家就陷入军阀混战。

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不少人认为中国迎来了重新赶上人类文明脚步的一次机遇。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被打断了。

  1931年到1945年,是中国人最为痛苦的14年。二战结束,日本和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那一年,日本国民可谓艰难。尽管不少人在激愤中剖腹自杀,然而,大多数日本人还是选择活下来。而且,让美国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在以征服者姿态进入日本时,看到的并不是日本人眼睛里的仇恨,而是他们的微笑、挥手和鞠躬。

  如果用“皇道史观”来解释,日本人战时的自杀是不辱皇国使命,是对天皇忠诚的表现;而战后的屈服,是一种以遵循和平道路的方式来“体察陛下之心”,这同样是“忠”。

  事实上,日本人从中国历史中学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一点从日本小孩子身上就能看到。

  日本的校园暴力十分严重。一般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进校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老师教课,而是受高年级学生的嘲弄和侮辱。对此,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侮辱,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来说,是对名誉的严重损害。按照日本人的“义理”,他们必须洗刷自己身上的这个污点,否则毫无颜面活在世上。

  这样的信条,在战时鼓舞着士气,在战后依然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日本人甚至把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生活水平,看作是这场战争的胜利。

  战后的改革与日本崛起

  几乎所有大学世界经济系的学生,都有一个必修课目:战后日本经济是如何一跃而起、完成近代化的第二次飞跃。

  上海的老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45年的东京,生活水平远远不如上海。“他们吃地瓜,而上海人吃大米。”

  然而,经过十年的复兴期后,东京就把上海甩在后面了。1968年,日本以1597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超出了西德、英国和法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国。

  这其中少不了美国的助力。冷战中,日本成了“反共小兄弟”,经济上也得到了很大好处。

  然而,不少人认为,日本二战后崛起,除了民族性格以及诸多外部因素外,民主改革也是重要原因。

  美国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主导了日本的民主改革。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逐渐摆脱了以前缺乏监督、腐败的藩阀政治,实行了多党制,并健全了法律,规范了经济制度,还让现代媒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党禁和报禁的开启,并没有让日本失去秩序,反而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另外,就是垄断企业的振兴,集中资源于经济重心。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大财阀牢牢地掌握着日本的石油、煤、铜等

能源经济的大动脉,在战后,它们的复活正好配合了日本的倾斜政治,即集中资源和财力用于煤炭、电力、钢铁等重点企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

  在新财阀的企业集团里,已没有了封建的家族式管理,由自上而下的控股变成了企业间的互相持股,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实现了分离。

  不可估量的日本精神

  不管保留了多少元气、得到了多少援助、碰到了多好的机遇,战后日本的崛起还是在日本人的手中创造出来的。全世界的人都不会否认日本人的勤劳和坚毅。

  当人们批评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时,都会拿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做对比:“你看,人家日本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都舍得让小孩子在冬天穿短裤晨跑。”

  日本部队里的修行更是达到了残酷的地步。在二战时期的平时演习中,军官要求士兵们60小时不间断训练,其中只有10分钟休息机会。他们认为,在事关重大之时,肉体的要求必须被彻底置于从属地位。

  此外,在日本的公司管理中,也处处渗透着日本的传统理念。

  战后,日本公司内部采取了年工序列制和终生雇用制,即员工的工资随着为公司服务的年限而增加,如果没有大的失误,员工可以被终生雇佣。这种源于日本传统观念中的集体主义制度,在当时缓和了阶级冲突、稳定了劳资关系。

  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曾经和欧美企业管理模式并驾齐驱,成为全世界商人们模仿的对象。

  日本,我们可以恨它,可以骂它,但不可以轻视它,甚至不可以不学习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