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拍摄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14:35 解放军报

  一百五十天的激情燃烧——大型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拍摄纪实

  石载 王晓华 本报记者 王文斌

  ★9月3日,伴随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礼炮声,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拍摄的十集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在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
的播出也落下了帷幕。因为该片主题集中、视角新颖、史料珍贵、人物鲜活,不仅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专家中也产生了共鸣。日前,10多位军地影视评论家汇聚京西宾馆,就该片的成功与独到之处进行了研讨。在研讨会现场,摄制人员讲述的许多拍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一位老人的心愿

  2001年夏天,央视《人民子弟兵》栏目制片人徐海鹰收到山西省军区退休干部高荣贵的来信,信中讲自己自9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研究八路军总部征战史,并于1999年写成了一部电视片文稿。高荣贵退休前曾是省军区党史办公室的主任,为了给八路军总部立足太行、指挥华北敌后抗战的战斗生活拍一部专题片,70岁的老人阅读了大量书籍,沿着八路军总部的行军路线进行了一系列调研。他的这个愿望得到了山西省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还特别给他拨了款。那年国庆节后,他拉起了一个摄制班子,带着大家跑了40多个县,还去了北京,采访了60多个人。可是钱花光了、人累疲了,片子却没有搞出来。老人恳切的言辞、执着的精神让徐海鹰十分感动,他决心帮助这位老人。但当他读完这本油印的“八路军总部征战纪实”脚本后,又明显地感到了不足。为此,他建议老人打开视野,重新谋篇布局,立足太行山、关照全华北,写整个八路军的浴血抗战经历,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推出。高荣贵按照这个意见又拿出了第二稿。2004年的秋天,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李文朝读了第二稿后,认为还要做重大修改,并派徐海鹰、刘岳二人协助老人完成本子的修改和拍摄任务。

  再啃一次硬骨头

  2005年元旦刚过,总政首长就在《伫马太行》的立项报告上批示:“力争拿出一部高质量的权威之作”。总编导李文朝说,我们应当准确地理解“权威之作”的含义,全景式反映八路军的一系列重大战役行动和战斗经历,展现华北军民坚持敌后抗日、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生动地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战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他要求摄制组再啃一次硬骨头。因为《伫马太行》的创作队伍,曾在短短两年中,先后拍摄过《世纪雷锋》、《好八连天下传》、《世纪空军》、《雄才伟略》、《邓小平军事生涯》、《彩绘蓝天》等多部纪录片,是个优秀的创作群体。但这次太紧了,实际拍摄的时间只有150天。熟悉纪录片创作规律的人都知道,如此之短的创作周期要完成一部十集文献纪录片,太难了。当执行总编导刘岳、编导赵阳、陈列和陈晓军在地图上一一标上拍摄点线的时候,看着这条横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行军路线,创作总监徐海鹰说:“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了。”最先踏上征程的是编导赵阳,他和摄像杨庆美要去的绵山,是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史书记载在那次翻越中八路军的官兵被冻伤了很多。虽然临出发时考虑过保暖问题,但时间太紧容不得充分准备,他们就上路了。绵山的寒冷名不虚传,车在半山腰上因路面结冰滑再也上不去了。他们想用军大衣连机器带人一块裹起来,可是总顾得了头顾不上尾,那一次他们是在麻木的状态下拍摄的。摄制组走黄陵、上延安、渡黄河、登五台山,一直沿着八路军主力的足迹走。他们白天拍摄,晚上采访,还要挤时间去跑档案馆、博物馆查证资料。连续的高强度劳动,使大家的体力严重透支。

  八路军的形象就刻在大山上

  山西是个适宜槐树生长的地方,长着老槐树的地方就有人家,就有村庄。无论摄制组走到哪里,山再深路再遥,只要说是来采访八路军的事,故事就能一捡一箩筐。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后,直插晋北,总部机关在五台县南茹村扎下了第一个大本营,正是在这个小村庄里指挥了平型关、阳明堡、忻口、娘子关等战役战斗,还在军中恢复了政治机关制度。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摄制组在这里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

  摄制组沿着太行山主脉拍摄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当年八路军为老百姓修的桥、挖的井、开的渠,以及留下的漫画、墨迹,那些标语的字如斗大,或写在岩石上,或留在墙上,虽然都已色泽黯淡,但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当年八路军主力铁流滚滚的雄浑气势。于是,一个冲动在刘岳的心中产生了,把八路军的形象刻在太行山脉的山体上,后来《伫马太行》的总片头,正是按照这个创意制作的。

  要用磨针的劲绣花的功

  有的文献纪录片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罗列大事不谈细节,注重气势不重感人,对历史事件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是不近人情的。而《伫马太行》则是一部叙事层次清楚、说理在行、人物和细节比较丰满而好看的文献纪录片。这其中饱含着编创人员大量艰苦细致的挖掘劳动。为了捕捉一条线索,抓住一个细节,考证一个出处,他们放弃了不少休息时间。熟悉他们的人只知道这半年中《伫马太行》摄制组的灯经常彻夜亮着,却不知道他们下了多大的苦功。可是左太北却记住了他们,因为他们为了读通父亲左权留下的11封家书,已经不知多少次踏进她家的门槛了。高厚良将军一接电话就能喊出编导的姓名,尽管编导们自己也深为屡屡打搅老将军而感到不好意思。

  《伫马太行》中出现了156个被采访的人物,其中有不少抗日名将和八路军老战士这些人物的出现和讲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曾任八路军385旅旅长的陈锡联、曾任八路军太行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的王政柱、曾任129师机要科长的杨国宇、曾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的杨成武、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曾任国民革命军14军军长的李默庵、延安电影团的吴印咸、中共北方局秘书李琦等,这些都已经相继离开人世的抗日名将和老战士,又一次穿过时空隧道,齐聚在《伫马太行》中,讲述他们的战斗经历,揭开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时,人们除了感到撼人心魄的历史的厚重外,也为编导们十年间积累下来的这些珍贵素材而钦佩而赞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