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芦荡烽火传承不息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6:08 解放军报

  盛夏的沙家浜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杨柳成行。60多年前,这个江南小镇曾遍布着抗日的烽火硝烟。如今,历史的篇章虽已翻开新的一页,但沙家浜军民团结抗战的动人故事仍广为传诵。

  8月20日,在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解说声中,记者的思绪仿佛又回到那炮火纷飞的战斗岁月,眼前又浮现出那激烈的战斗场景。

  1937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日寇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常熟进犯,沿途烧杀抢掠,罪行累累。短短几天内,就有3000余名平民被杀,30000余间房屋被毁,此后沙家浜置于黑暗的笼罩下。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奉命来到阳澄湖畔,组建抗日武装,开辟苏常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抗日战士埋伏在沙家浜北桥芦苇丛中,伏击前来“扫荡”的日军。“乒乒乒”一阵响亮的枪声震荡于沙家浜的上空,打得日寇鬼哭狼嚎。这次伏击共歼灭敌军数百余人,使江南群众欢欣鼓舞。

  沙家浜抗战纪念馆里的展品中,有一把当年新四军官兵用过的驳壳枪。从磨损的枪体上,人们可以看出它曾经喷射过许多愤怒的火焰。它虽然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中,却仿佛在告诉世人,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国军人将用生命捍卫祖国的荣誉和尊严。

  泛舟在阳澄湖上,记者见到湖边遍布着许多茶馆。据《沙家浜镇志》记载,

抗日战争时期,阳澄湖边很多茶馆曾是党的地下交通站,许多茶馆老板是地下交通员。他们不仅负责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还帮助新四军受伤战士养伤。1939年,新四军西撤时在沙家浜留下36名伤员,日军和反动武装闻讯后大肆搜捕。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和日伪周旋,保护伤病员的安全。有的被捕后宁死不肯说出养伤战士的下落,结果被敌人残酷地杀害。在沙家浜群众的照顾呵护下,36名伤病员很快康复。随后,他们组建了新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这支诞生在芦苇荡中的部队转战大江南北,令日寇闻风丧胆。沙家浜人民用鲜血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军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
长城

  在纪念馆外的新四军纪念广场上,记者见到一块石碑上刻有叶飞将军题写的“沙家浜”三个大字。广场两侧的影壁上,分别写着“芦荡火种”和“鱼水情深”。广场两侧矗立着18根石柱,象征新四军伤病员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此情此景不由让记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沙家浜抗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写照,是军民鱼水深情的缩影。这里的革命故事说明,无论战争如何残酷,时代如何变化,军民团结始终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离别的时候,记者耳边传来悠扬的歌声。“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听着这歌声,记者心中对沙家浜又多了一分景仰、一分依恋之情。(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