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军地联合指挥体制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8:40 中国国防报 | |
当前,县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各办事机构已初步形成体系,并且基本达到了层级清晰、职能明确、涵盖面广的要求。但以遂行信息化战争中实施动员指挥任务的要求来衡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组织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程序不熟悉、能力不适应、保障不配套等问题,尤其是体制不顺畅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其指挥效能的发挥,具体体现在: 战时组织指挥职能和力量编组交叉重复。国防动员委员会所属的几个专业办公室,在 各办公室内部关系协调困难。在国防动员委员会各专业办公室中,不少是由多个平级行政部门、军地机关或条块单位联合组成,由于组成单位之间无隶属关系,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要“统”起来都相当困难。 存在一人多职现象。这尤其表现在军队一方,体制编制调整后,军分区和人武部人员大幅度减少,同一个人往往要在国动委多个专业办公室担任职务,平时尚可应付,一到战时必然会出现“分身乏术”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与矛盾,我们建议: 一、从总体上整合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力量,实现平战职能的对应衔接。搞好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办事机构编成体系中存在的矛盾,直接形成平战衔接、左右协调、职能清晰、事权一致的组织机构。按照“平战结合、平战一体、适应战需”的原则调整机构设置,将分散在党政军各部门的各办事机构归并融合。这样设置有利于优化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办事机构的结构、明晰职责、理顺关系,有利于协调平时各项动员准备,有利于与遂行战时任务的组织指挥相对接。 二、适应战时指挥任务需要,预编战时指挥机构,理顺战时组织指挥职责。信息化战争突发性强、进展迅速,预先设置好战时指挥机构,是提升军地联合指挥部反应能力的办法之一。可将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直接转换为军地联合指挥部的成员,各办事机构则可按照战时各项作战任务的不同性质,分类组合成立相应的指挥中心。联合指挥机构实行总指挥长、指挥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军队军事主官担任防卫作战、保交护路指挥中心的指挥员,地方领导担负动员支前指挥中心的指挥员。这样在办事机构上分类组合,在指挥员配备上专业对口,不仅能有效地化解任务重复交叉、职责难以定位的矛盾,更有利于预定战时军地联合指挥机构体制编制,定人定位定岗,一旦战时,便可按照编制直接转换。 三、进一步完善组织指挥预案,加强组织指挥演练,确保战时指挥的顺畅运转。在确定军地联合指挥体制编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在熟悉遂行战时各项组织指挥任务的职责、内容、运行程序、指挥手段、情况处置方法上下功夫,确保战时临急不乱、处变不惊、指挥高效、协同有序。一是要熟悉任务。对于战役后方地区来说,防卫作战、保交护路的重点目标、动员支前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的,应使各级各类指挥机构、指挥人员预先熟悉各项行动的指挥任务。二要完善方案。根据每项任务的具体行动,都要逐级逐项制订组织指挥预案,明确各个行动组织指挥的机构编成、指挥职责、指挥程序和方法手段,并将预案内容明确到各级各类指挥中心和指挥人员。三是加强演练。通过采取理论研究、集团作业、综合演练等多种形式,把军地联合指挥机构的各级各职人员带入实战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真正发挥锻炼指挥队伍、熟悉指挥程序、积累指挥经验、提高指挥效能的作用。(来源:中国国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