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爱问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寻觅沙家浜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5:54 解放军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寻觅的目光投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寻觅,走进沙家浜的。

  在江南水乡常熟董浜乡雪沟村,一处翠竹簇掩的二层小楼里,我见到了年逾古稀的“阿庆嫂”。老人原名叫陈二妹,祖上世代居住董浜,她18岁那年,与我党地下交通员陈关林结成革命伴侣。1939年,苏南地区成立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抗战烽火在阳澄湖一带
迅速燎原。陈二妹夫妇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正式在董浜镇上开起了“涵芬阁”茶馆,作为党的地下交通站。

  打开记忆的闸门,老人一边叙述着当年的斗争经历,一边取出一本相册,向我展示她年轻时的照片。清秀的面庞细眉明眸,透出机警干练,真与银幕上的“阿庆嫂”恍如一人。还有一张与新四军领导人谭震林夫妇的合影照。老人回忆说,开茶馆那阵,“江抗”领导人经常来她那里开会,饭菜都是由她藏在围裙下送上阁楼的。那时,常见到一位“林司令”和他抱着幼儿的夫人。日伪军疯狂发动“铁壁围剿”后,“林司令”把女儿留在了陈二妹的茶馆里。陈二妹独自担起传递情报、抚养革命后代的双重任务。直到交通站遭到破坏,她才将孩子送回“林司令”身边,自己渡过长江到苏北参加了新四军,秘密穿梭于江南江北,采集药品和协助输送物资并承担其它重要任务。

  解放后,组织上帮陈二妹找到了失散16年的女儿陈慧芬,老人得以与女儿、女婿团圆,共同生活。虽然战争年代立下过赫赫功勋,但她仍然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安享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说到沙家浜,人们不仅会记起“阿庆嫂”,更会想起“郭建光”。“郭建光”,作为战争年代一个机智勇敢的指挥员的化身,实际生活中也有着与“阿庆嫂”相似的经历。如今休息在家的夏光老人对为数不少的探访者“声明”——“‘郭建光’是‘江抗’英雄的缩影”。

  夏光是一名知识分子,曾任新四军某部作战处长,受伤后留在阳澄湖畔。在残酷的斗争中,他以超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伤病员们的信任和尊敬。说起阳澄湖畔的战斗岁月,老人仿佛又重返沙场——为了更主动地与敌人周旋,积极开展敌后斗争,夏光召集了36名伤员定下了联络暗号——“蚂蚁爬,噼哩扑”。这是常熟境内小商贩的一句缩脚词,意为蚂蚁爬山,噼哩扑落,“山”谐音“3”,“落”谐音“6”,而“36”是县委给36个伤员的代号。

  秋水初寒,对于伤病员来说,增加了莫大的威胁。冷、饿、虫、伤一齐袭来,伤员们不得不用芦苇叶子包裹伤口,用以抵御铁花蝇的叮咬,靠晒秋阳、披草御寒。有一天,一个战士从滩外回来,给每个战友捎回一节芦苇根,又白又嫩,甘甜润喉,战士们咬一口便喜上眉梢。有人提出到滩外采回一些,夏光坚持说:“芦根可以充饥,但芦苇是我们藏身的屏障,扒一截芦根就少一枝芦苇,不能顾嘴不顾身。”

  这些事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却显示了夏光作为一个指挥员特有的素质。1939年12月,“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成立,夏光出任司令员。这支队伍后来渐渐发展壮大,成为苏南抗日武装的主要力量,直到“皖南事变”后才分批北撤。

  在与“阿庆嫂”的原型陈二妹交谈后,我翻阅了一些关于《沙家浜》从孕育到诞生的材料,作家和戏剧家们都是在亲身经历和被真实战斗故事启发感染下创作该剧的。对人物的处理也是立于真实的基础上来塑造定型的。

  在阳澄湖畔,人们至今仍然会唱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五年前的严冬,三十六个伤病员,举着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被野狗蹂躏的田园……”当年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36个伤病员作为一个血染着名字的英雄集体,他们中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就献出了生命。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艺术家们正是在这种革命史实的启发下创作《沙家浜》的,36个伤病员被艺术地移植到了《沙家浜》中。如剧中的“陈天民”,就是从当时阳澄湖畔抗敌斗争的3个领导人陈刚、任天石、恭卫民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这样安排既可以起到纪念英雄和烈士的效果,又可以使人物符合剧情发展的时间脉络,更呈丰满和真实。(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