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降书出芷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5:54 解放军报 | |
地处湘西的芷江县城,素有“黔滇孔道”、“西楚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这里当时建有全中国第二大秘密军用机场,并曾在这里取得了“湘西会战”这一抗战史上最后一次胜利,因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便成为了中国首次接受日本投降的历史名城,并写下了我国近代史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一页。盛夏时节,记者一行迎着绵绵细雨,踏访了这片浓缩了中国抗战史的纪念地。 在城东七里桥舞水河畔,一座大理石雕砌成的受降纪念坊傲然耸立。坊前的凯旋门镶嵌的红色“V”(为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缩写)字格外引人注目;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式结构,远看俨然一个大大的“血”字。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丰功伟绩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更像是在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胜利。 默想与沉思之中,记者从纪念坊的台阶缓缓走下,穿过两旁苍松翠柏,向前步行50多米,便是一排黑色的西式木结构平房,这里曾是当年中美航空联队的俱乐部,后改为日本受降会场。会场保存了当年的原状,“受降堂”匾额的下方,是4个粗黑浓重的大字:“和平之神”,占据了平房墙壁的主要空间。会场内部的正面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画像前陈列着当时的桌椅等原物,并标出了各代表所坐的位置。 虽已时隔多年,油漆已剥落,但这里却曾镁光灯闪烁,将星云集,世界瞩目。会场灰暗的墙壁,铺着白色桌布的案台,4张专为日方投降代表而设的黑色椅子,简朴而肃穆,仿佛在向人诉说着60年前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20分,戒备森严的受降会场里,中国陆军总部要员、各战区长官及中外记者100多人环坐左右,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代表、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及随员等败军降使,一扫往日不可一世的狂妄,木然接受着严正的“审判”。 受降开始后,主持受降的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验明降使身份,令今井武夫交出投降的标志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并令其在海陆空缴械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当天,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发表公报:公布芷江受降经过,公布日军分布我13省区109万兵力分布情况。9月3日,日军大本营通令各地日军投降,我国分16个降区101处接受日军缴械投降。 走出受降堂,记者来到对面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这座建于10年前的纪念馆雄伟、庄重,分为“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大厅内留有军政要人和台港澳及海外同胞参观后的题词和留言。 走过一个个展厅,看完一件件实物和一幅幅照片,记者犹如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回眸芷江,记者在这里感受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辛和取得胜利的欢愉,感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感悟了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肩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使命。(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