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三首抗战歌曲诞生的故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5:49 解放军报

  愤怒出诗人,激情造就音乐家。在日寇侵华的年代,一批同仇敌忾的中国诗人和音乐家走到了一起,创作出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的优秀之作成了妇孺皆知的抗战名歌,成为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见证。

  五六分钟创作出《救国军歌》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作自由人……”

  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对于这首歌,冼星海曾在其《创作札记》当中这样回忆道:“1935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大约写了300多首救亡歌曲……其中最流行的是《救国军歌》(塞克作词),我是在五六分钟内写成的,现在全国都唱。”的确,《救国军歌》是影响最广最大最持久的一支抗战歌曲。这支歌曲创作出来没几天,上海抗日救国会就高唱着它,组织了群众大游行;紧接着,阿英的话剧《春风秋雨》又将它作为主题歌,以致后来有人误认为《救国军歌》是一首插曲;傅作义将军曾把《救国军歌》作为指定的必唱曲目,在其部队传唱,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的部队也传唱过这支歌曲;重庆《新华日报》的报童、“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学生们、“西安事变”游行请愿的群众,都在高唱着这支歌;甚至,国民党的东北军有三个营在红军高唱《救国军歌》的感召下,停止了“剿共”,一致对外……

  这首歌的词作者塞克(原名陈凝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游击队后称“救国军”,实际上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那段艰难的抗战生活,使塞克刻骨铭心,也激发了他想以文艺作品来反映抗战的心愿。1935年,塞克来到抗日的文艺中心——上海。一天晚饭后,他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一边走着,一边回忆起自己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日子,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想,自己应该写一首有关抗日的歌曲了。当时,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于是,“枪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基于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的信念,他将“永作自由人”作为腹稿歌词每节的尾句。就这样,歌词的腹稿就在散步当中孕育出来了。回到住处,塞克趁热打铁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其实,“塞克”是陈凝秋的笔名,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正在吃饭的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他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在一个废弃纸烟盒上记下了旋律。一支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就在塞克抽完一根烟的工夫,被冼星海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后来,这支《救国军歌》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唱响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

  毛泽东点将创作《生产运动大合唱》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使根据地度过了困难时期,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日斗争。与此同时,一些反映大生产运动的文艺作品随之产生。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生产运动大合唱》,而这首抗战名歌,还是毛泽东亲自点将创作的呢!

  1938年12月9日,延安各界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发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这一著名讲演,并首次提出要在延安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会后,毛泽东、李昌和塞克3人在中央机关合作社食堂同桌进餐。席间,毛泽东指出,延安的文艺家应当用文艺作品来反映“大生产运动”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希望塞克以“笔耕”的形式来参加“大生产运动”。

  1939年的春天,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根据地的繁忙景象对塞克触动很大,一天早饭后,他将自己关在屋里,进入了写作状态。到掌灯时分,多场《生产运动大合唱》的脚本一气呵成!冼星海拿到脚本后,于3月1日投入了封闭式创作。白天,他闭门谢客;晚饭后,就和塞克一起到东山或在窑洞前一边散步,一边探讨作品。他们谈到了其中的一首歌《二月里来》:“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他们一致认为,这应该是一支优美的抒情歌曲,应该有田野风味和民族色彩。按照这个设想,冼星海的曲子中吸收了中国民歌的元素。后来,这支歌曲果然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至今半个多世纪了,《二月里来》还是舞台上的保留曲目。他们还谈到了《酸枣刺》:“酸枣刺尖又尖,敌人来到黄河边。抗日军上前线,能打小鬼是好汉……”塞克告诉冼星海,这首歌词是他受了一种民间儿童歌舞的启发而写的,建议冼星海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参考那种民间儿童歌舞。后来,冼星海采纳了塞克的建议,将这支歌写成了儿童歌舞曲,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由于对歌词的深刻理解,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谱曲任务。

  1939年3月21日,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了《生产运动大合唱》,并获得成功。接着,大合唱又陆续上演了几场,奠定了其抗战音乐经典的地位。

  朱老总亲自抄写《游击队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支至今传唱不衰的《游击队歌》,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任何一个听到《游击队歌》的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经加入到了抗日游击队的行列。

  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各地,以文艺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其中,由马彦祥、塞克、聂绀弩、崔嵬、欧阳山尊、宋之的、贺绿汀等一批著名文艺家组成的“抗日救亡演剧一队”,由上海出发,走一站,演一站,动员全民抗战。这年年底,“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到达了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临汾,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

  有一天,演剧队得到一个消息:明天将有一批将士开赴抗日前线。他们觉得,应该创作一支新歌,为将士们壮行。于是,先由塞克、丁里、崔嵬、贺绿汀4个人讨论立意。他们聚集在一个老乡家的煤仓里,站的站,蹲的蹲,抽烟的抽烟,喝茶的喝茶,开始了构思。这批将士们开赴前线,当然主要是到敌后游击区。因此,他们认为创作一支反映游击战的歌曲比较合适。题材定下来之后,四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凑起了歌词,不一会儿就凑出了“雏形”。贺绿汀是其中唯一的作曲家,歌词定稿和谱曲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时间紧迫,贺绿汀只能连夜挑灯奋战,和他睡一个炕头的刘白羽几次醒来,都看见他在埋头创作。第二天,出征的将士们踏上征途之时,文艺工作者们已经在凛冽的寒风中唱着《游击队歌》夹道欢送啦!

  《游击队歌》很快就在临汾地区的八路军队伍当中传唱开来,也很快传到了总司令朱德的耳朵里。朱老总对这支《游击队歌》异常喜爱。为了翻阅方便,他亲自将这支歌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了自己随身带的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闲,这位统帅就翻出这支歌,戴上老花镜,像一个歌迷一样反复吟唱,陶醉其中。(来源:解放军报第5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