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央视见证专题 > 正文

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7(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7:21 央视《见证》
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7(组图)

1937年10月淞沪战争期间争购食物的市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6月4日,好战的近卫文麿内阁在日本登台,东京开始盛传一个神秘的预言: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九一八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自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华北的中心城市北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此时的北平城依旧雍容宁静,但是这个城市也在缓慢的变化。历史宫殿变成了饭店和茶馆,著名的寺庙变成了军营和警察所,古老的雪松、柏木和银杏树遭到砍伐,成了烧火用的木柴,政
治标语遮盖着城墙和匾额。

  其实北京已经是一座围城。在北平周围,日本华北驻屯军已达五千七百多人。再远一点,东面,有日本扶植的傀儡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伪军1万多人,北面的热河集结着日本关东军,西北面察哈尔有伪蒙军约四万。

  北平西南十多公里的卢沟桥上,穿着灰色棉衣、打着裹腿、提着步枪的29军士兵守卫着卢沟桥,身后背着的大刀是这支军队特有的标志。战争一旦爆发,几百米外的平汉铁路,将成为北平居民南撤的生命线。

  两年前,日军迫使国民政府的中央军退出华北,作为地方实力派的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进驻平津一带。宋哲元和二十九军成为中日矛盾的焦点。一方面二十九军担当起华北的重任,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中央政府和日本的冲突获得了平津地区,处境微妙。宋哲元的态度从1933年长城抗战时的强硬逐渐变为对日妥协,以维持自己在华北的生存。

  四五月份,日军在丰台、宛平城一带不分昼夜进行演习。

  由于日军不断挑衅,形势一触即发。宋哲元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部下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代理,自己以“省亲扫墓”为名回老家山东乐陵避风头。遇事躲避拖延,是宋哲元对付日军讹诈的一贯策略。

  从当年流行于河北遵化的一首民谣中,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对当时局面的形容:“北方有阎宋,南方有蒋汪,全是一家人,各有各主张。若能同了心,外国瞎当当。”

  7月8日,一名叫邓云乡的北平中学生正开始他的暑假生活。上午,他到西单买了一支牙膏和一块香皂,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报童高喊:“号外,号外,看日本人打卢沟桥的消息奥,看宛平县开火的消息奥……”。“就是这样一个声音,一下子惊破了北平古城的宁静气氛……大城市的居民又敏感,又迟钝,昨夜睡觉时,清晨起床时,都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一张小小的号外,放在面前,侵略者来了……”邓云乡在他后来的著作《文化古城旧事》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旧事》

  7月7日深夜,正在芦沟桥一带进行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内进行搜索,遭到宛平守军拒绝后,日军开始炮轰宛平城和芦沟桥,而此时日方的谈判代表还在宛平城内,驻守该城的中方士兵断然开枪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当他回到家中,邻居们也正在议论此事,“开始头几天,人们并不完全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幻想着这是局部问题,很快通过谈判就能解决……市面上最初几天,还比较正常,城门也未关,去天津、去保定、去张家口的火车还照常通行。粮食、蔬菜、煤炭等物价,一时也未波动……”

  7月8日凌晨,在日军攻打宛平城后一个小时,日军伤亡惨重,未能进前一步。凌晨2时,中国守军主动出击,组织大刀队,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铁路桥,几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

  就在大刀队收复铁路桥的当天,歌曲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迅速传唱开了。

  同一天,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中共又通电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

  同是这一天,各大报纸上以大字标题刊登了南京专电“……”这是正在庐山的蒋介石,要宣传部长邵力子对事变不加任何限制进行的如实报道。周围敏感的人觉察到蒋已经下决心抗日了。否则,他一定小心谨慎地处理此事,而不去刺激国民的情绪。9日,他下令孙连仲等部北上石家庄和保定。孙连仲等部进入河北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不再准备遵守屈辱的“何梅协定”。之后,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境内的军队接到动员令,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线集结。

  得知“七七事变”发生的贝特兰决心立即返回中国。他搭乘从东京开往神户的火车,车上满载着正要开赴中国的日本士兵,车站上,在《华北前线》一文中,贝特兰这样描述说:

  “……铺天盖地的太阳旗把灯光都遮蔽了。成群的妇孺,在跟开往中国的军人们告别……每一个车站——甚至那些我们在半夜里经过的——同样是聚集了带旗帜欢呼的人群……

  当贝特兰到达神户,准备登船离开日本的时候,感慨地写道:“我到日本以来,从没有像此刻那样感到孤单。我觉得自己有一会儿被一群喘息着的女学生包围住了,她们带着歇斯底里的狂热,挥舞着旗子,高呼‘万岁!’明天,大概她们要站在街头,向路人递过‘千人针衣’,它用来保护日本兵去完成‘建立东亚永久和平’的神圣使命。”

  7月11日,在山东乐陵老家躲避风头的宋哲元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他没有理会中央政府要他赴保定准备战事的命令,径直北上天津,寻找与日本协商解决事变的途径,他仍然认为只要让点步,吃点亏,事情就会过去。

  宋哲元与日军达成立即实行撤兵和取缔抗日分子等协议。卢沟桥事变之初,日军因为兵力单薄,并没有占到便宜,吃亏的日军采用了缓兵之计。在北平的备战会议上宋哲元表示:既不以退为守,也不以攻为守,我们就以守为守吧。

  ”

  此时,在北平至沈阳的北宁铁路线上,一列列车皮,正加紧运送日本兵。在丰台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的是:“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人家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他明确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仍争取和平,只应战,而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7月23日,中国政府获得情报,除关东军外,日本陆续开往华北的增援部队已经达到10多万人。

  华北的日军人数全面超过二十九军,平津危在旦夕。宋哲元终于清醒过来。当日军再次逼迫他从北平撤军时,宋回答一个月后再办,日本人问为什么,宋回答说,目下天气太热,等凉快点再办。

  这实际上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典型的“宋哲元式拒绝”让日本人哭笑不得。但是,宋哲元觉醒得太晚了。

  此时的北平已被日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紧紧包围。

  7月28日成为邓云乡记忆深刻的一天,“这天黄昏后,炮火的声音越来越剧烈,还有炸弹的声音,震得窗户乱动乱响,好像离得十分近。那天晚上,连孩子们也没有睡好觉,大家都把心提到了喉咙口了。接近天亮的时候,枪炮声稀落了,沉静下来,但是这种沉静,似乎比枪炮声更使人感到恐慌,究竟怎么样了呢?”

  已经来到北平的贝特兰在安静的清晨中醒来,“一早走出了东交民巷,我看见灰色的军装已经从城墙上消失。城门开着,一小群人力车在进出。接着我们拿到了报纸,已是最后一天发刊的《北平新闻》,宋‘含泪’而去,已经退出了北平。”

  7月29日,北平沦陷。一天后,天津沦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见证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