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观战笔记》:一位将军关于战争的深层思考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23:04 解放军报

  一位将军关于战争的深层思考——读朱增泉随笔集《观战笔记》

  陈先义

  我一口气读完了朱增泉将军的《观战笔记》,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军事随笔读物。说好看,至少有这样两点:一是用文学手法写的军事学术随笔,
它的军事学术的普及意义和理性思考以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专业作家们为之赞叹。这样的作品仅靠文学表现力,没有较深的军事学术修养是无法完成的。二是用轻松明快、通俗晓畅的语言来阐述枯燥的学术理论问题,对理论家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作为一名将军,朱增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朱增泉从士兵到将军,从野战军到科研部队,从基层一线到总部机关,大漠边关,风雪山林,戈壁高原,机关基层,金戈铁马的兵营生活,开启了他文学的智慧之窗。他先以军旅诗进入中国文坛,后又专攻散文随笔,至今已出版有诗集、散文随笔集十余部。虽身居高层,仍笔耕不辍,特别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更专心治学,且成果颇丰,取得了让专业作家也为之钦羡的成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先后荣获过八一文学奖、中国诗人奖、鲁迅文学奖、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累累硕果,自然来源于他长期的勤奋耕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部题为《观战笔记》的新著,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学意义。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关于未来战争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长期军营生活的历练,没有丰富的军事理论修养,没有在较高层次上思考全局问题的阅历,我想是不可能完成这样让人读之如醍醐灌顶的精彩之论的。

  作为军旅作家的朱增泉,他的《观战笔记》之所以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善于用文学之笔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诸如历史典故、精彩故事,作者信手拈来,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深奥的理论问题。比如,写美军攻打巴格达,作者认为从战法上来说,并没有多少新奇,不过是抄袭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乍看,觉得此说法有几分牵强,但仔细读来,却又不能不让人信服。作者把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美军对伊作战融会贯通地联系起来,使读者对扑朔迷离的伊拉克战争有了明晰的认识。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中,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名句。作者认为,在东方文化中,诗的最高境界和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此擒贼擒王之计,全文也不过只有十八字:“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劣也。”作者据此分析伊拉克战争:一曰摧其坚——美军将共和国卫队炸得落花流水;二曰夺其魁——美军穷追猛炸萨达姆;三曰以解其体——美军将共和国卫队打得不战而溃,将萨达姆政权高官打得神秘消失;四曰龙战于野,其道劣也——当伊军被美军打得如斩首之龙时,其道怎能不劣?如此简明晓畅的解说兵法,这是一般的学术论著难以达到的。再如,“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对中国人具有切肤之痛的话,作者只引述了中英两军在鸦片战争中的一件事例,便将清朝惨败的原因一语道破。当时清朝官员愚昧,不仅看不懂英军的洋枪洋炮,甚至连洋人的新式战法也看不懂。比如英军水兵上岸操练,走队列,两腿绷得笔直。于是清朝的将军一纸奏折呈给了皇上:洋人没有膝盖,腿不能弯,这样的军队还不好对付吗?于是上阵交手,自然一败涂地。清兵大惊:洋人有妖术。清朝名将杨芳居然想出绝招,从民间广收马桶,置于木排之上与英炮舰对阵,名曰“以邪驱邪”,结果自然大败而归。如此事例听来近乎荒唐,但却是载于清史的真实历史。技术、装备的落后,是最为根本的落后,这是中国近代史至为惨痛的教训。作者广博的军事历史知识,隽永优美且逻辑缜密的文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观战笔记》之所以首先是在文学界引起广泛注意,然后才引起社会反响,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

  当然,如果仅仅追求文学的表现,作为军事随笔,在军事分析上乏善可陈,那《观战笔记》就只会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军事随笔了。这部书的“亮点”恰恰就在于军事分析方面的可读性。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作品时时处处可见作者的军事理论学养,可见作者把握问题的准确和精到。作者开篇就在读者面前摆放了这样的一张试卷:你看得懂新一代战争吗?然后条分缕析地把美军对伊战争的时机选择、战术应用及伊军迅速溃败的原因作了详尽阐述。对美军伊拉克战争的特点,仅用了6个字便予概括。一曰知,知己知彼,即信息畅通。二曰高,坚持制高点,拥有高技术。三曰炸,即炸瘫伊军。四曰精,即精确制导炸弹之精。五曰诈,即大打心理战,攻心战。六曰网,即多种作战技术联网。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用说军事以外的读者,即使军事专业研究者,读来也是受益匪浅的。文学关注时代,关注国际风云,这是作家的责任感,也正是《观战笔记》被关注的原因所在。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