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永远的红军之父——重读《伟大的道路》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0:31 解放军报

  郭岚

  1950年5月6日,美国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与世长辞,临终留下遗嘱:把骨灰埋在中国,遗物交给朱德总司令处理……这位“像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热爱中国”、“经常忘记了自己并不是中国人”的美国人,就是以这样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和朱德元帅的诚挚感情。而在此前,倾注了她全部心血创作的传记《伟大的道路》,不仅真
实地记录了朱德同志60岁以前的传奇经历和走过的革命道路,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壮丽多姿的画卷,是国际友人描写中国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

  朱德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中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革命经历更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周恩来语)。在这本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在危机中开始觉醒,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感悟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熔铸在一起所焕发出的生命之光是多么绚丽。史沫特莱用细腻的文字让我们一步步走近朱德:他是一个单纯、亲切、平易近人的人,他努力工作,丝毫没有使自己成为个人英雄的兴趣。……不论以他的哪一部分来看——从声音、动作,以至他的每一个脚步,都充满了大丈夫气魄。……我注意到,他的脸并非没有表情,而是蕴藏在心头的感情强烈地在脸上显现出来。

  是的,朱德内心深处有丰富的情感,这情感就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书中有一段朱德回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文字,读来十分令人感动。他说:“我违背了古代相传的孝道,可是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家庭里。虽然是农民的子弟,我现在明白,我并不是一个一脚站在地里,一脚站在学校里的农民,而是已经转换到另一个阶级去了。走回头路已是太迟,而且我也不打算回头。我已经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革命者的忠诚是对忠诚的革命者的最好诠释。正是有了这忠诚,成就了朱德的一世英名,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恰如其分地赋予朱德“红军之父”的称谓。他是红军之父,他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在井冈山,他同战士一起下山挑粮;在延安,他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种菜、拾粪。进城以后,他仍然保持这种优良作风,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同甘共苦。自从1955年我国实行军衔制以来,朱德从未拿过元帅的工资,因为他为自己立下了一条不为人知的规定,那就是,各方面的待遇不许超过毛泽东和周恩来。他是没有拿过元帅工资的共和国第一元帅。不仅如此,他还一向教育自己的儿女孙侄们,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临终前,他嘱咐他的老伴和战友康克清,把两万多元的积蓄全部交给了党,不为子孙留下分文。

  清人蒲松龄曾经有云,“置身青云毋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朱德不可谓不是这样的人,他是永远的红军之父。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