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松花江上》是怎样诞生的?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07:42 中国国防报

  有一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抗日歌曲之一。歌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就是著名歌曲《松花江上》。你知道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吗?

  1931年9月18日晚上,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驻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军
人按照预定的阴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突然袭击了我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并在几天之内迅速侵占了我国20多个城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蒋介石非但不抗日,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一枪不发撤出东北。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激起了创作歌曲的冲动。河北出生的张寒晖并没有见过松花江。他把北方女性哭丈夫儿子的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于是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便诞生了。这首歌开始以倾诉式的叙事和抒情,历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环回萦绕,反复嗟叹,最后在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悲痛中,唱出“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表达了誓死抗争的决心和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时说:“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这说明这首歌曲的流传之广。

  因为这首歌是以传唱的形式流传开来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在抗战初期,作曲家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时,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张寒晖创作的这首《松花江上》不仅代表了民族的呼号,而且代表了时代的声音,真实地反映了“九一八”时中国人民的心情和精神。它将同“九一八”一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来源:中国国防报)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