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抗战胜利的源泉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06:20 解放军报

  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徂徕山区,走访曾经让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根据地。

  徂徕山脚下的泰安烈士陵园内一片寂静,到处墓碑林立,丛冢艾艾。陵园解说员老刘告诉记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率领机关干部、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和平津流亡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亡队伍,深入山区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及
爱国志士约200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沿陵园山路而上,我们来到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前,仰头注视,碑的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碑名,背面则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写的碑文。读着碑上的战史,我们仿佛被带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情景。

  这支队伍刚建起来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战士们驻扎在山上,女的住草房,男的住山洞,缺吃少穿。老百姓得知情况后,来到山上给大家送来了窝窝头、煎饼、地瓜秧子。正是在群众的支持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老刘告诉我们,这支抗日部队成立后,初战寺岭,就打死日本鬼子20多人,伪军50余人。这一胜利使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当地老百姓还编了民谣四处传唱:“八路军还真行,个个都是真英雄,神出鬼没歼日寇,红旗一展攻克城。”

  从山上下来,记者一行来到徂徕镇徂徕村,村里有一座叫“秀泉亭”的小亭子。徂徕镇党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修建这个亭子,是为纪念一位叫于秀泉的老大娘。“老人家里是抗日武装的一个地下联络点。一次,一名女八路被鬼子追杀,跑到了于秀泉家里,老人立即给她戴上帽子,围上围裙,脸上抹上锅灰,装扮成一名农村妇女。结果鬼子来了之后,愣是没认出来。”于秀泉老人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抗日战士,还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后来她儿子不幸壮烈牺牲。为了让人们记住老人为民族解放做出的贡献,1981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这座“秀泉亭”。

  瞻仰着这座亭子,我们更加理解无数的群众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也明白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最终能取得胜利的根源所在。(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