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基辛格印象:参观解放军某部 希望中美永不交战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5:20 人民网

  今年5月,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重要贡献的亨利·基辛格博士,又一次来到中国。82岁高龄的基辛格,已记不清他访华的确切次数了,只说已来华40多次。我有幸自始至终参与这次接待,使得原本对他粗略的印象,一下子生动可感地凸现起来。

  基辛格虽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但他的容貌、举止,更多地透着学者的气质。当中等身材,短发染霜,精神矍铄的他笑吟吟地向你走来时,仿佛教授刚刚步下
大学讲台。

  基辛格确实是位演讲高手。在京期间,邀请方——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请他作过一次题为《世界新秩序》的演讲,加上答问,总共1个半小时。为他准备了椅子,他却不坐,始终站立在讲台前,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八秩高龄的老人。访问期间他马不停蹄,风尘仆仆,从河南到云南西双版纳再到甘肃敦煌,很难察觉他有丝毫倦容。特别是从云南景洪市沿澜沧江南下,去西双版纳的路上,面对曲折难行、颠簸不堪的路程,也毫不介意。

  基辛格对中国的一切都兴趣盎然,他像个小学生似的,一路上看得认真,问得详细,听得入神。少林寺的中国功夫精彩绝伦,各种不可思议的招式让他目不暇接。西双版纳的旖旎风光、傣族的独特风俗,包括充满激情浪漫色彩的泼水习俗让他特别新鲜。敦煌莫高窟那震古烁今的文物宝藏,阳关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风貌,更使他沉迷不已。

  他一直对中国充满友好感情,首先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正如他在其著作中所说:“中国因其文化的独特性令洋人难以企及。”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基辛格博士这次在北京的演讲中说:“虽然我也去过别的国家,但我对中国怀有更高的敬意和感情,这不仅因为我仰慕中国文化,两国人民之间存有的亲密联系,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一直以战略眼光看待问题,令我印象深刻。”他还说:“中国发展速度世间仅有。我访问中国很多次,我可以作出前后对比。”在河南登封参观时,他对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省,必有光辉灿烂的未来。”他在敦煌题词:“中国总是不断地使我感到惊奇和鼓励”。

  中国人自古以来好客,像基辛格这样的贵宾来访,更是受到异乎寻常的礼遇,而中国人待客的热情与诚意,又往往首先体现在宴请上。基辛格在登封市停留时,省领导在少林国际饭店设宴招待。席间,基辛格连连感谢主人的盛情,又即兴发挥地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是在吃的方面,中国倒是发达国家。”此番漫不经心的感慨引来一片笑声。

  基辛格思路敏捷,十分幽默,常常妙语连珠,生动贴切。在河南解放军某部参观时,他兴致勃勃地观看部队的训练场地、宿舍、伙房,还观看了专为外宾展出的坦克及轻武器之类的装备。部队领导请基辛格题词,他当即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希望我们两国永远不要使用各自的武器对准另一方”。

  在日常生活中,基辛格是一个平易随和的人。当然,在坚持政见和学术观点上,则是另一码事。他经常调侃自己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为了让别人听清,不得不放慢讲话速度。基辛格是个德国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迫害,15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其乡音难改可以理解。

  到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参观,一进大门,主人就给每位来宾戴上美丽芬芳的花环,给基辛格戴的花环上的花朵格外大,他很得意,一路上始终舍不得把花环取下来。在敦煌,每个人得到一顶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很像美国西部的牛仔帽,基辛格爱不释手,一直戴着,尤其是照相时更要戴上它。

  基辛格懂得中国礼仪,在宴席上总要起身,学着中国人绕桌一周,笑容可掬地与宴请方所有人员一一碰杯,包括每位工作人员以至译员。每次答谢,基辛格都忘不了感谢那些做具体接待工作的人员,体谅他们的辛苦。

  基辛格与南希这对老夫老妻感情深厚。南希很有学问,懂多种语言,是基辛格的得力助手。此次访华,夫妇俩总是形影相随。有时,夫人慢了几步,基辛格就在前面站住,默默等待。如果是基辛格先到达参观点,便总要轻轻呼唤:“南希,快来看!”

  这次中国之行,基辛格参观的项目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中国的见闻正激发着他的灵感,他的新著已在酝酿中。

  基辛格的所有著作不假别人之手,都是亲自动笔写成。他不用电脑打字,一律由助手誊抄。他承认自己的手稿“极其潦草”,但每部著作都不是急就章,而是深思熟虑,一般要花三四年时间才能成书,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蓬生)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