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和谐家园漾亲情——记四平军分区原政委崔晓满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8:43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7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宝印 中国国防报记者赵殿明 徐晓鹏

  崔河村的老少都喊崔晓满“崔大校”,党员干部叫他“党代表”,大伙儿心里都十分敬重他。这不光因他原先的职务高,也不因他的辈分大,只为他带领乡亲“奔小康”所做的好事多,贡献大。

  两面锦旗,凝聚着“编外支书”的心血

  村党支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面锦旗,一面是镇党委授予的“红旗党支部”,一面是县委授予的“先进党支部”。锦旗上闪光的金字,无不凝聚着崔晓满这位“编外支书”的心血。

  几年前,崔河村党支部还是全镇出了名的后进支部。那时党员队伍涣散,群众没有主心骨。村里开展修路等公益活动,村民义务出工,党员干部却落在了后面。个别村干部还多吃多占,侵犯群众利益。

  “把支部扶起来,把党员的心拢起来。”崔晓满向镇党委谈了自己的想法。当村里老支书因病退下后,镇党委推荐他当村支部顾问,全村党员推举他为“编外支书”。崔晓满欣然接受,并给自己立下“三不三要”的规矩:“不图名、不图利、不掌权,要出力、要办事、要成事。”字字千斤,掷地有声。村民大会选举退伍战士崔中华当了村委会主任,崔晓满热心地对他传帮带。崔中华带领村干部以老政委为标杆,努力当好老百姓的带头人。

  崔河村村民靠种地谋生。春季一茬麦子,作为主要口粮;秋季一茬黄豆,换点柴米油盐,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钱。为了找到一条适合崔河村发展的道路,从2003年开始,崔晓满先后带领村干部到山西阳城、河南济源、山东临邑等地,实地考察了栽培苗木、种桑养蚕、养兔等10多个种养殖项目。每次外出考察,他能步行就不坐车,能用2块钱坐农用三轮车到达就不花5元钱坐大客车,带着干粮就不在外面吃,能在小摊上凑合就不进饭店。

  一次,崔中华跟着老政委到长治考察致富项目,赶上中午,他们在地摊上买了两碗面,老政委把碗里舍不得吃的肉片夹给他。当时,这个曾当过坦克兵的村委会主任鼻子好一阵儿酸。

  崔河村党员干部在崔晓满的带动下,模范作用强了。村民们说,从村貌看到了党员的风貌,从村风看到了干部的作风,从村规看到了党支部的威信。干部示范引领群众种桑养蚕,全村桑田已经发展到近百亩。村里计划两年内,实现“户均一亩桑,户养三张蚕,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党员扶助的村民养兔业已初具规模,泽州县畜牧局把这个村的种兔场命名为“太行兔业养殖示范园”,并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柳丝飘逸的大树下,记者旁听了一次短暂的支委会,崔晓满和支委们交换了意见,决定修完村路再为群众解决吃自来水的事,还要把河水引上山灌溉农田。散会后,他们都奔向了修建村路的工地。

  两座戏台,见证着村风民俗的变化

  崔河村有两个戏台子,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但由于它昔日曾给村上带来欢乐,村民们把它作为文物保留下来。崔晓满回村后,领着大伙儿建设新农村,露天戏台附近盖起了新校舍等设施。老戏台一天天地见证着村子的可喜变化。

  崔河村原先不仅穷,村风民风也每况愈下,人的精神不振作。邻里间因让路而争吵过,因一句话拌嘴而撕打过;婆媳间因几块钱闹翻了脸,不文明的行为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崔晓满协助村干部一边抓村貌改造,一边抓村风建设。在村部里、戏台前、井台旁,写上一句句公益广告:“建小家,你想到建设崔河这个大家了吗”“和谐友爱,邻里关怀”“文明的举动就在你的脚下”等等;小学校召开了家长会,教育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村上组织第一支农民经济发展观摩团走出大山,去看外边精彩的世界。

  一点一滴的文明传播,改变着村里的旧俗,转变着村民的陋习。村民崔三利和崔海祥原来因为一些琐事时常发生冲突,在崔晓满组织的建和谐村庄活动中,两家握手言和。麦收的时候,两家相互帮助,在大雨到来之前抢运出地里的麦子。

  村民李晓叶的儿子外出打工,在一次瓦斯爆炸中身亡。矿上赔了款,儿媳妇改嫁时,没给老太太留下一分钱。村干部立即找司法部门调解,又到法院替老人起诉,最终运用法律武器为她讨回了公道。

  改变了观念的农民,思想觉悟高了,道德修养强了,文明行为多了。村上建小学校缺少资金,村民义务献工4700多个;村上修路缺少劳力,青壮村民无偿献工;几家贫困户麦收遇到困难,先富起来的村民自动出车帮助抢收;冬天大雪封村时,全村百姓一呼百应,走出家门清除积雪……副县长茹栋梅深有感触地说:“把农民组织起来是件不容易的事,靠农民自发的力量太漫长了,崔政委用真情把农民发动起来了,用言传身教激发群众建设文明家园的激情,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两块石碑,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敬仰

  村中雨亭井台旁,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记录光绪三年有一为民造福之人修造此井,并立下村规民约,是为“龙王碑记”。百余年之后的今天,村小学校立有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吾乡赤子崔公晓满,军旅四十余载……告老回乡省亲,思科教兴国之国策,忧乡民学儿渴盼革故鼎新之宿愿……教学园区在朝阳坡地井然落成。”是为“建校记”。

  两篇碑文都刻在深色的太行石上,碑文可鉴民心。撰写“建校记”碑文的韩继先激动地说:“碑文不仅记录着崔晓满感人肺腑的事迹,也刻下了村民对党的感激之情。”

  崔河村村民心中有杆秤、有本账:“老政委回乡4年,带领乡亲建校、修路、建房、引项目,好事做了一山村,还掏空了自己的腰包。”崔晓满对记者说:“每做一件好事,只要老百姓笑了,我就开心。只要老百姓满意,我就能睡上几个香甜甜的觉。”

  崔晓满无私为乡民,百姓厚待他亲如兄长。建小学校的工地上,村里的妇女看他脚上的鞋都磨漏了,就为他做胶底布鞋,绣鞋垫。崔晓满60岁生日那天,他在工地上干了一整天。村上不少人记着他的生日,晚上收工回村时大家为他端来了寿面、小米南瓜汤,还有山西有名的“十大碗”。

  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崔晓满腰酸腿疼是常事。过度劳累时,心脏病、糖尿病会发作,老伴陪他到县医院,排着长队挂号看病,一去就是一天。副县长茹栋梅知道后,到医院替老政委办理了“家庭病房”服务帐号,又把老政委接到县医院,做了一次全面体检。

  崔晓满资助的3个贫困生,分别住在3个村。邻近八良掌村的李买鱼老汉听说村里来了记者,为表达对老政委的感激之情,领着孙子李少伟走了5里多的山路来到学校,向记者介绍了老政委资助他孙子上学的事儿。今年“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用山花编织出精美的花环,恭恭敬敬地戴在了崔爷爷的脖子上。

  崔晓满总是把人民的爱戴视为最高褒奖。今年“七一”,镇全体党员大会上,崔晓满讲出了为乡亲造福的八字心声:“深谢党恩,平心为民”。

  “一个退休的干部做了在职干部应该做好的工作,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做了年轻人应该做到的奉献,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做了家乡人早就应该做的事。”为了表彰崔晓满的事迹,吉林省四平市委、四平军分区和山西省晋城市委、晋城军分区分别做出了开展向崔晓满学习活动的决定,吉林省委、吉林省军区授予崔晓满“一心为民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完)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