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四平军分区原政委崔晓满:卸甲太行不下鞍(上)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12:27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宝印 中国国防报记者赵殿明 徐晓鹏

  山西省泽州县的崔河村,是太行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山村,这里有着神农播谷、愚公移山的美丽传说。盛夏7月,记者来到这里,听到最多的却是人们盛赞一位卸甲归田、为民造福的老军人。他,就是吉林四平军分区原政委崔晓满。

  退休后的崔晓满,军人的本色还在,党员的职责没变。他以“铮铮太行骨,殷殷故乡情”的博大胸襟,回报着可爱的家乡;他以“山村不富,驱穷不止”的拚搏精神,回报着养育他的父老乡亲。

  让爬山坡的孩子蹬着楼梯进学堂

  新世纪的第一年,退休3年的崔晓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见过老母亲,崔晓满在村里走走看看,顺路来到了当年上过的小学校。推开教室的门,他看到残缺的黑板斜挂在裂缝的墙上,课桌比自己念书时还破旧,教室光线暗淡、潮气扑鼻。他的眼眶不由地湿润了。

  这时,有村民告诉崔晓满:“危房旧舍留不住老师,这个小学很快就要撤并到外村去了。”听到这,崔晓满急了:“这咋行,学校不能撤,我找村干部去。”

  夜里,崔晓满淌着泪向母亲诉说了母校的情形,痛楚的泪水激起了他要建新校舍的热望。母亲问他:“能行吗?”崔晓满发誓说:“我要让爬山坡的孩子蹬着楼梯进学堂”。

  后来,母亲见人就说:“满儿不走了,他要留下来修学校!”

  筹款是建校的第一难事,崔晓满让妻子取出两口子多年积攒下的3万元。他又把弟弟们叫到一块商量动员亲属们带头捐款的事,还向远在他乡工作的崔河人发出了80多份为家乡捐资建校的倡议书。

  崔晓满的热忱终于得到了回应——退休干部崔克勤揣着5000元捐款从河南安阳赶了回来;从小走出太行的崔三堆领着孩子,专程赶回来捐款。南下干部李建业已经去世了,他老伴让子女汇了2000元款。远在他乡的其他崔河人也纷纷捐资助学。

  崔晓满带领乡亲建校的义举,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晋城市和泽州县的领导来了,还带来拨款10万元。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二层开放式新校舍落成了。2002年建军节那天,新校舍落成典礼热闹非常,四邻八乡的村民翻山越岭来看新楼。当地政府为崔晓满颁发了“情系家乡写真情,心献教育铸伟业”的锦旗。

  记者在村小学看到,学生们蹬着24阶楼梯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校长任光会高兴地介绍说:“这里不再是5个年级挤在两间破旧教室的复式班了,不但年级分开了,还扩班到六年制,是全镇唯一有寄宿条件的学校。”

  让趟泥水的村民踩着水泥路下大田

  崔河村通往山外的一条老路,崎岖不平。崔晓满回村的第一年几次因雨大路滑,被阻隔在山外,最长的一次在晋城等了5天。

  脚下的路连着山外,也连着村民的心。有人曾提出过修路,都因没有钱、村民组织不起来而告吹。

  2003年春节刚过,由县政府出资补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开始了。崔晓满一身迷彩上了工地,与村干部反复实地考察论证,根据山区雨水多的实际,修改建柏油路的规划,决定修建一条高标准的水泥路,将原定3米宽的路面扩展为4米宽。

  标准高了,资金不够咋办?崔晓满动员村民从18公里外运来别人废弃的炉渣,筛选后代替碎石和沙子。他又通过亲戚借来铲车、推土机、压道机,20多天里司机们吃住在他家。开山凿石,他组织乡亲们一锤锤地砸,一锹锹地挖,累得腿脚肿痛走不动路,他就拄着树棍守在工地上。一天夜里,电闪雷鸣 ,大雨滂沱,他半夜起身查看路基,发现排水沟被堵,就不顾夜雨袭人,跪在泥水里用双手扒出堵塞的碎石和泥袋子。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第二天他又带领村民抢修被水冲毁的路基。

  88个日日夜夜,崔晓满带领村民苦战,挖土石5700立方米,回填土石4800立方米,仅用不到原定造价三分之一的资金,就建成一条1400多延长米的公路,还被评为“村村通”优质工程。

  通往山外的大路平坦宽阔了,村内小街小巷的路还是低洼不平,崔晓满和村干部商定,用开发创收的钱改造村巷小路。村民看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还不用捐一分钱,都高兴地走出家门义务献工,水泥村路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

  村里有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极大方便了雨后下田的村民,平日里很少出门的年长者,也出来走一走。记者在村里水泥路上遇到裹着小脚的崔大娘和陈大娘,两位八旬老人相互搀扶欣赏着崭新的路面。崔大娘对记者说:“过去路不平,小脚不能出门。现在路平了,方便多了。多亏了从部队回来的晓满啊!”曾和崔晓满一起为家乡建设出过力的原晋城市副市长成玉廷指着新修的村路说:“道路平,信息灵。沿着这水泥路,进村打工的外乡人多了,村里人外出打工的人也多了。”

  让乡亲们住进跟城里一样的小区

  风打雨蚀,崔晓满出生时住的那栋老房子倒塌了。亲兄弟几个在废墟旁跟他唠起了村民的住房难。

  崔晓满走遍全村,看到的是人多房小,听到的是要建房的呼声。一位长者拉着晓满的手说:“满那,你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住上新房吗?”崔晓满点着头说:“能,一定能!要让乡亲们住上跟城里一样的楼房。”后来的几天里,崔晓满到市里,请来一位报社记者,把村民的住房现状拍下来。第二天一早,他就拿着录相带急匆匆地赶到县里去申请宅基地。

  县长王陆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告老还乡的老政委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他们一起来到崔河村,现场办公破例批了21户宅基地,还与崔晓满一同研究新村选址和规划问题。晋城市建筑设计院院长也是崔河村人,回村问崔晓满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标准。”崔晓满爽快地回答:“城里住宅小区的标准!”院长笑了:“你有那么多钱吗?”崔晓满没笑:“城里人建房的法子,咱村里的人也懂”。

  就这样,一个崔河村住宅小区建设的规划、预算出台了。

  选新址,建新区,崔晓满和村干部商量,像城里建房一样,采取公开招标,选中了一个实力强、标价低的施工队,自己自荐担当了质量监督员。施工开始了,崔晓满戴着一顶旧草帽,穿着迷彩服,整天在工地上忙碌着。

  新区建设工地一派繁忙,眼瞅着一座座小楼往高长,村民们却为购房掏钱犯难,常有人时不时给晓满扔过一句俏皮话:“要钱没有,给你2斤大葱得了。”每当这个时候,崔晓满总是满腔热忱地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村民去盘活手里的钱。

  经过一年的艰苦施工,去年底,一座具有山西建筑风格的住宅小区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新建的18户安居工程,面积小的每户有157平方米,大的有163平方米,平均每户才需交6万多元。

  这下乐坏了村上的男女老少,再一听崔晓满对小区新的规划,村民们都争着抢着要购房,一时难住了崔晓满。因为小区开建时,许多村民半信半疑,生怕交上钱打水漂,崔晓满就动员村里党员干部带头购买。眼下,村民眼望新居看明白了、也想通了,可新房却分完了。崔晓满又动员村里党员干部带头退房,等第二批、第三批建房时再要。

  记者走进新村小区里的崔晓桃家,两口子正忙着装修的事。女主人告诉记者:“新房的面积是157平方米,楼上楼下足够用,跟城里比也没差多少。”

  笑声中,记者登上了二楼阳台。同行的村干部指着远处的一片空地说,那里很快将盖起第二批、第三批新房。(完)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