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疾风知劲草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06:18 解放军报

  读鲁迅作品,不能不读《野草》。在这本被称为“散文诗”、散发着艺术芳香的集子里,蕴藏着先生灵魂的“真”与“深”,按照他对朋友说过的“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的话,《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感受这个伟大灵魂的一条最佳途径。

  我们先进一个入口——《野草》题辞。在这篇自序里,作者将散文集命名为《野草》的心绪烛照于世。写这篇序时,正值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作者目睹种种惨状
,但白色恐怖,没有言论自由,他只好以含蓄的语言以明志。“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的名句,仿佛是沉默后爆发出来的岩浆,浓缩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吟咏再三,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和战斗姿态跃然纸上。这是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在这里,“野草”的意象得到阐释,那是作者对作品的自比,他看到它的不美和它顽强的存在,“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对于这一切,他坦然大笑,欣然歌唱。是为了奔突的地火和即将喷出的熔岩,即使它们要将他的野草也一并烧尽。鲁迅以这一丛野草,即《野草》一书中所有篇章,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给他的朋友和敌人。“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的呐喊,实则是盼望革命快快到来的热切呼唤!

  接下来的篇章里,鲁迅无不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坐标上考察其意义与价值。从首篇《秋夜》中两个意味深长的梦,到《过客》里小女孩与老人关于“花园”和“坟”的答问,从《风筝》对孩提时一件不光彩小事的回忆,到《死后》奇特的想像,鲁迅以他革命作家的博大胸襟和非凡的想像力,为我们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例如“死火”,例如“影”,例如“过客”等等,以此揭示人生命存在的悲剧性。鲁迅彻底摒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神话,他固执地要人们相信,有偏颇,有弊病,有限,才是生活的常态,才是正常的人生与人性。他要人们正视这一切,由此才能从中杀出一条生路。

  这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蕴在《野草》中的哲学是:“绝望的抗战”或者“反抗绝望”。这中间,一个是“绝望”,绝望到顶点就是清醒,清醒地面对现实,打破一切自欺欺人的神话;一个是“前行不止”,清醒地面对现实后,就要勇敢地奋进。在领略了鲁迅伟大思想后,我们蓦然回首,就会看到“野草”春风吹又生,“死火”燃尽心不灭,“枣树”秋后仍是春的自然景象。据说,鲁迅写《野草》,常常于深夜间。他说:“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在灯下,常常显得两样。(只有在)夜里……(人)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鲁迅正是要穿透皮肤的伪饰,以“肉体的凝视”,去揭示那历史、文化、生命中最深层次的“真实”。因而这于深夜写就的檄文,看似艰涩灰暗,绝望消沉,实则却承载着光明与希望,给人以建立在清醒基础上无穷的奋进力量!鲁迅把自己的散文比作野草,不比作乔木,其实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乔木,是参天的大树。

  读《野草》的体验,是美与沉思交织在一起的体验,犹如严冬在壁炉前开卷,“噼里啪啦”燃烧并散发松脂香气的木头柈子,仿佛在为阅读中的思想交锋伴奏。不觉间,远处新雪一片的大地上,隐隐传来一阵坚实的脚步声。是谁深夜里急匆匆赶路,要上哪里?此刻的我也正翻至《野草》中《过客》的一页:“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知道。”“你到哪里去?”“我不知道”……声音渐行渐远,以至到无。《野草》把一个催人奋进的意象赐予了读者,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过客”身上汲取点什么,心里面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明知前面有坟,却执意地往前走,绝不彷徨。(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