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使人心碎的“问候语”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06:23 解放军报

  人们相见,问一声“您好”、“您早”,表示礼貌和关怀,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常见的问候语,归根到底,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鲁迅讲的“今天天气哈哈哈……”,讥讽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和自己对这种处境的抗争,是大家都熟悉的。近来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古代曾有“无它乎!”的问候语。据考证,“它”即是“蛇”。那时穴居的人类,往往受到爬行动物尤其是蛇的威胁,熟睡时被咬伤,甚至丧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见,问一声“无它乎!”显然是表示关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日子里,我读了这篇文章,不禁浮想联翩。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大人孩子可全?”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问候语”。思之,使人心碎、悲痛、悲愤。

  笔者故乡河南省内黄县沙区,在抗日战争之初,就是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对革命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寇接连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杀光、烧光、抢光,极为残忍。1941年4月12日的大扫荡,日军杀我民众4000余人。在千口村,敌人以机枪扫射,杀害群众近千人;在杨固村填埋水井五眼,死千人;在薛村,敌人搜杀避难群众近千人。婴儿被活活撕裂,妇女被奸后剖腹;驱男女于一室后放火,被烧死者比比皆是。有的村,无一户不死人,全家死绝者,竟有半数。劫后尸体纵横,血腥遍野,瓦砾焦土,一片荒凉。在人的生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相见问一声“大人孩子可全?”表达出了人们相互间的关怀和对敌人的仇恨。在“4·12”大扫荡之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在返乡的路上,回答这种问候的,往往是一片震天动地的哭声。这撕人肺腑的哭声,永远响在人们的耳旁。前些日子,笔者偶遇少年时的一位同学,他在那次扫荡中被敌人刺了八刀,躲在死人堆里捡了一条命。事过60多年,当时的少年,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谈起“4·12”大扫荡的腥风血雨,回忆起被杀害的乡亲,他不禁泪流满面。记得当时的他带着流血不止的刀伤回家,母亲见状,放声大哭,但转眼又高声苦笑:“浑身伤,但人全,我们大人孩子都全。”现在,人们大概很难理解这位老人那悲苦、复杂的心境吧!

  敌人的频繁扫荡,也锻炼了人们保护自己的能力。1943年春天,我家所在的邢堌村抗日小学来了30多名外地学生,他们都是我党政军领导干部的子女,大的十三四岁,小的七八岁,保证这些孩子的安全成了学校和群众的重要任务。他们都被安置在群众家里,为了在敌人扫荡时便于掩护,平时一直喊房东男女主人为“爹、娘”。校长王向生老师和师母刘俊荣,把几个年纪小的男女学生留在身边亲自照顾,为他们缝洗衣服、捉虱子、晒尿湿的被褥、治病疗伤。小股敌人窜犯时,就把他们藏在村边草垛里;敌人扫荡时,老师、师母就背着、拉着他们往芦苇丛里、树林里躲避。夜里王老师潜回村里给学生弄饭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敌人多次扫荡,由于群众的精心掩护,保证了30多个学生的安全。一次敌人扫荡后,王老师家粮被抢,房被烧,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都安然无恙,王老师遇人就高声喊:“大人孩子都全!”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前些年师母去世,学生送了挽联:“抗日师母,风雨同舟,抚育儿女遍神州”,寄托了学生们对师母抚育大德的感激之情。

  人,希望生存、活命、安全,这要算是人生最起码的权利。可是,那时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中国人哪有“活”的权利!现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决不许任人宰割的惨景再现,希望“大人孩子可全”这种使人心碎的问候永远成为过去。(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