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 正文

抗日战地行:宛平城内历史回响卢沟桥上弹痕依然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0: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电 题:宛平城内历史回响卢沟桥上弹痕依然

  中新社记者邓敏

  卢沟晓月,作为著名的古燕京八景之一,曾在无数文人墨客的书画诗梦中萦绕。但同时,卢沟桥上的累累弹痕,宛平城守军与平民的鲜血,也在中华民族国破家亡的屈辱史上
留下灰暗的一页。

  六十八年后的又一个“七·七”,当记者站在乾隆皇帝御批的“卢沟晓月”石碑前,驻足于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好的”卢沟桥上,抚摸着伤痕累累的五百石狮,不远处的宛平城内却传来欢声笑语,六十发红色信号弹和无数只和平鸽一起飞上蓝天,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宛平城的市民有理由高兴,因为这座拥有三百余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历经战火,却依然屹立在中国首都北京的西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华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突然向驻守在卢沟桥的国民党守军发动蓄谋已久的攻击,从此挑起了中华大地绵延八年的无情战火,却也将自己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因为正是从此开始,中国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赴国难,取得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侮的首次伟大胜利。

  为了庆祝中华民族历经劫难所取得的胜利,曾经一度因重新布展而闭门谢客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七·七”当天再次向参观者开放。

  装饰一新的展厅、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珍贵文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集合而成的模型,都骄傲地向世人显示中国人民的胜利。正如其馆长王新华所说:“我们要更好地将抗战这段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解放战争告诉给我们的人民,告诉给全世界。”

  记者在展厅内碰到一位前来捐献书画的老人,这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太太沈中玉原是吉林人,“九·一八”事变后深受日军侵略之苦,“多亏这些抗日英雄,我们全家才有今天。现在我家里四世同堂,非常幸福!”

  跟随父亲前来参观的胡锦波还只是一名六岁的小男孩,但他却可以清楚地向记者讲述“七·七”事变:“我们家就在(宛平城)南后街城墙边上住,墙上面到处都是子弹打过留下来的洞。”

  就在胡锦波所说的南面城墙外,在一大片草地上从南到北伫立着无数个一米高的石鼓,上面用隶书、草书、行书等字体铭刻着日军侵华的暴行及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

  正在宛平城参观的附近驻军二级士官李忠秋对记者说:“每次我们从良乡到北京,都会看见卢沟桥。作为新时期的军人,不仅要把身体锻炼好,还要用高科技武装头脑,军队强大了才能保卫我们的祖国。”

  六十多年过去了,“七·七”事变爆发时毁于炮火的宛平县衙、拱极兵营、宛平驿等古建筑在城内的仿古明清一条街上重新复建。三三两两的白发老人摇着蒲扇,坐在老槐树荫下,悠闲地说着往事。战火已经远离,希望和平永远降临。(完)

  相关专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