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印度的有限战争理论及其对军事战略的影响(上)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13:07 人民网

  ●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丁皓

  长期以来,在国防和军队建议方面,印度一直有重技术和力量建设、轻理论的思想,其军事理论的研究比较滞后,军事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对此,印度军界和防务界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世纪之交之际,随着一场军事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军事理论的牵引作用日益凸现。受此影响,印度也掀起了军事理论研究的新高潮,通过引进先进军
事思想,召开学术讨论会,印度的军事理论不断发展,正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适应于印度国情和军情的军事理论体系。有限战争理论正是近年来印度军事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印度有限战争理论形成的背景

  有限战争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冷战格局和核威慑环境,旨在确保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安全,由亨利·基辛格(《核武器与外交政策》,纽约,哈珀出版社,1957年)和罗伯特·奥斯古德(《有限战争:美国战略的挑战》,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7年)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另一种是基于人道主义原则,旨在限制战争的性质,保护平民,由国际红十字委员会提出(《战时限制对平民造成危险的草案》,1956年)。

  印度的有限战争理论是在继承西方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有限战争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战争与和平矛盾的发展和自身面临的最迫切安全问题等的认识的产物。它的形成虽然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本质上却是印度对南亚地区以印巴为核心的地区政治格局和核威慑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变化的一种理论反映,带有鲜明的地区性色彩。

  (1)打破地区核威慑均势的需要

  印度的有限战争理论借鉴了西方的核威慑理论,它与南亚次大陆核武器的出现直接相关。

  印巴两国历史上曾爆发过三次战争,特别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完全胜利,而且成功将巴基斯坦肢解。此战对南亚地区格局影响深远,一方面,巴基斯坦的国土因被肢解而实力大为削弱,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平衡开始向印度一方倾斜,印度初步确立了它在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的惨败,使其认识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无力再同印度打一场全面战争。1974年印度首次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巴感到了更大的威胁。为重新恢复地区平衡,消除印度对巴的战争威胁,巴基斯坦确定了“以核谋安全”的战略思想,着力实施核武器发展计划。对此,巴基斯坦前外长阿加·沙西曾明确表示,巴基斯坦的核计划是与巴基斯坦的主权、独立和安全紧密相连的,它基于巴基斯坦弥补军事平衡的安全需求上。1986年印巴局势再度紧张,印度在印巴边境举行次大陆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代号为“铜钉”的联合军事演习,企图借演习之机向巴基斯坦发难。后来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印度结束了这次在中途曾经转化为军事行动的演习。这次危机虽然得以缓和,但却进一步促使巴基斯坦加速发展核武器化的进程,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初步成效。

  1998年5月,印巴两国先后进行数次核试验,并公开宣布为核国家,南亚次大陆核均衡态势最终形成。印度认为,核武器的出现虽然在高层上使南亚次大陆的局势更加稳定,两国领导人更加理性,然而在低层次上,如邻国支持的代理人战争、跨境恐怖活动等却导致地区局势更加不稳定。为此,印度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提出核武器“仅能威慑使用核武器,但却不能威慑所有战争”的论调。

  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解释说:“核武器没有使战争消失,它们仅在某种程度上使战争呈现出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巴基斯坦确信在核保护伞下它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制造的任何事端,印度都将因为核武器而被慑止,无法进行还击。很显然巴基斯坦没有理解核武化的真正含义:核武器仅能威慑使用核武器,但却不能威慑所有战争。印度不会因为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就无视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敌对行为,如果必要印度将发动一场有限的常规战争。”

  印度的有限战争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2)战略上遏制巴基斯坦的需要

  长期以来,印度称霸南亚的企图十分明显,然而,印巴两国敌对格局却极大地制约了这一企图,使印度感到自己的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它一方面不愿意打大战,尤其是不愿意打核战,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又必然要扼制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敌对行为,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适当手段,这一思想观点为有限战争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军界及防务界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印度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因领土争端引发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印度在这些周边国家爆发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将是中小规模的边境地区有限常规战争。

  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后,印度的防务专家们开始公开讨论将有限战争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印度认为,卡吉尔冲突的胜利,为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有限战争范例。在冲突中,印度不仅成功地驱逐了渗透分子和好战分子,夺回了被侵占的高地,而且使巴基斯坦在国际上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卡吉尔冲突使印度坚信,印度的“部队有能力在由入侵者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打赢一场有限战争。”

  在这种共识下,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于2000年1月24日在新德里举行的亚洲安全国际会议上正式对外披露了“有限战争”理论,并表示印度军队战争准备的侧重点将由过去准备与周边国家打“一场半全面战争”转变为立足打“有限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边境局部战争。

  “9·11”事件和印度议会遭袭事件后,印度根据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同时吸取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成功经验,对有关“有限战争”的设想又有新发展,提出印度可以通过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有限战争”,打击敌对国家有限的军事目标,慑止敌对国对跨境武装组织的支持和对印度的敌对行为。印度军方不仅拟定了“有限战争”的作战方案,而且频繁举行各种演习,重点演练“有限战争”背景下的反渗透作战,强调快反及特种部队的使用。

  印度有限战争理论的主要特点

  尽管目前印度军界和防务界对印度有限战争理论的定义、性质和内容还存在某些争议,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正逐步形成,概括地讲,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强调军事目标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目标

  印度有限战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主张交战双方都有依据政治第一的原则,自愿地和有意识地对战争的目标、手段和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战争得以控制,达到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的目的。

  印度认为,从政治上看,有限战争不谋求威胁敌国的生存,所追求的目的,始终是通过有节制地、灵活运用军事手段,影响或促成敌对国按已方希望改变、修正或调整其反印政策,同时自己也准备做出必要的妥协来换取敌方的让步。从军事手段上看,印军实施有限战争的目的,不是追求彻底消灭敌国军队,或使其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也就是说不谋求彻底的军事胜利,而是通过施加一定限度暴力促成争端的政治解决或推动敌方做出必要的妥协。

  因此,印度认为,有限战争的目的必须坚持军事活动服从并服务于政治,坚持由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对战争实施全面控制。在有限战争状态下,任何军事手段都应当与国家主要的政治目标保持一致,不管它的结果是得还是失。换句话说,即使印度失去一场战斗,但是如果在政治上获得胜利,此类军事手段仍值得追求。为了国家的政治利益,印度可以做出重大的军事让步。比如在卡吉尔冲突中,如果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就能更有效地打击武装分子,但印军军事行动在地理上的克制就是为了满足国家基本的政治目标需要。

  (2)强调对战争范围实施有效的控制

  印度认为,与全面战争相反,有限战争的范围必须受到自觉的控制。这种控制的本质,是用限定战争范围的办法来约束军事手段的发挥,控制它自由驰骋。

  首先,是确保战争空间的有限性。印军认为,战争空间的限制,是约束有限战争范围的最重要的因素。对邻国领土采取军事行动的范围越小,战争的有限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根据以上认识,印度特别强调对地面部队作战行动范围的限制,要求地面指挥官必须绝对服从命令,不得采取任何超出政治目标所确定的行为。比如,在2002年的印巴军事对峙中,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印度政府解除了第2打击军军长维吉中将的职务,原因是他超越印度的政治目标,以一种更具冒险的方式部署装甲部队。

  其次是确保作战目标的有限性。对有限战争的范围限制,作战目标的控制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印军一方面强调正确选择打击目标应围绕战争目的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把很有限的打击力量集中在敌国的关键目标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要避免打击敌对国的非军事目标和战略核目标。印军认为,非军事目标与军事的联系越少,打击它们所标志的战争有限程度就越低,受到的国际压力就越大。

  第三是强调战争时间的短促性。印军认为,在有限战争状态下,实施军事打击的方式越突然,时间越短促,则被打击国家就越难做出及时反应。在战略上,通过严格限制作战时间,可以借此显示战争的有限性质,减轻战争升级的风险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回避第三国可能的干预。

  (3)强调战争强度的有限性

  印军认为,有限战争的强度,虽然取决于国家追求政治目的和军事利益的实际需要,但必须实施自主限制,阻止其走向极端。

  在武器控制方面,要控制投入战争的武器装备的数量、种类和性质,特别是防止国际战争法所禁止的武器的使用。在兵力使用方面,印军强调要重点控制部队投入的数量,充分发挥快反部队、特种部队的作用。

  在作战方式方面,强调选择恰当的作战方式,以满足控制战争强度的要求,满足既要考虑军事利益又要兼顾限制战争的要求。

  据此,印军认为先发制人的联合机动作战和网络中心战将是印军未来有限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首先,先发制人不仅可以避开国际舆论的阻挠和第三国可能的干预,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兵力,为实现战争规模的袖珍化创造条件。其次,将各个必要的作战兵种实行无缝链接的一体化作战部队,机动性更高,火力更强大,能独立发动一场短促的速决战。第三,通过网络中心战,将所有的作战单元,包括从传感器到发射器,从指挥部至支援部队之间实现最佳的一体化,同时瘫痪敌人的一体化能力。

  (4)强调军事手段与外交手段相配合

  印度有限战争理论把军事行动视为促成争端政治解决的重要手段,而政治解决争端的主要形式是外交谈判。鉴此,印军认为,军事战略应为外交战略的成功提供必要的军事压力,如果没有这种压力,外交活动可能无所作为。外交战略要充分利用和调节军事战略提供的压力,争取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政治解决争端。倘若没有外交战略的配合,战争控制就没有目的。在有限战争中,外交战略负有争取盟友和国际舆论,创造有利战略形势、进行谈判、安排停战等重大使命,外交失败将给军事斗争带来严重不利,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失败。因此,有限战争与外交谈判必须密切配合。在有限战争状态下,外交谈判的主要使命是,在战争行动的配合下,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促成交战对方调整立场,求得争端的解决。(未完待续)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