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民间书信征集中的军旅家书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05:44 解放军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人们在传统社会里对家书价值的一种认知。然而,在通信手段发达且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字斟句酌的手写家书,正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传统家书是中华民间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丰富信息,也维系并彰显着人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更是社会学科的专家学者佐
证重要史实的参考与注脚。

  为此,今年4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在京启动以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捐赠踊跃,目前征集活动组委会已收到各类家书8000余封。

  为了推动下一步的征集工作,组委会近日从应征家书中精选了100余封家书,在北京市宣武区文化馆向社会公开展览。日前,记者来到该馆采访时获悉,在征集到的8000余封家书中,军旅家书占了八分之一。在陈列展览的百余封家书中,军旅家书也有20余封。

  在展览现场,抢救民间家书组委会秘书长丁章告诉记者,军旅题材的家书是这次征集到的民间家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细腻,时间跨度大,史料价值强。浏览了这些家书,使人不仅为军人们对祖国、人民和亲人的挚爱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革命乐观主义而心生敬仰。

  在丁秘书长的引领下,记者在本次展览特设的七八个专题展板中首先浏览了“战地家书”展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集邮联合会的刘玉平同志捐赠的烈士牟明亮在解放战争中写给父母的数封家书。这些纸质泛黄且均有破损的家书,窄小的信封上落款是华野九纵队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侦通队。烈士牟明亮信中的主要内容是问候双亲及报平安,也介绍了一些战争史实及所在单位的变动情况,语言简洁,朴素中显示出浓浓的亲情。例如,他在1948年3月19日给父母的信中写道:“……蒋介石就在今年死亡,在(再)也没有四七年那样的进攻。最今(近)咱们打了很多的大胜仗。在东北打下了四平街,歼灭敌人一万五千人。在山东也打了一个大胜仗,周村战斗歼敌一万三千余人。我在周村负了一回轻伤,几天就好了,别的就不多说啦!”

  在“战地家书”中,还有一封写在擦枪布上的特殊家书,那是北京公交系统一位退伍战士26年前在部队准备上前线时写的一封“遗书”。当时,他把这份特别的书信放在不能随身携带的个人物品包裹里,一旦自己光荣牺牲由部队移交亲人。然而,这位准备为国献身的战士最终没有成为烈士,却把这封写在擦枪布上的家书带回了故乡,并于近日向家书征集组委会捐出了他的珍藏。

  “战地家书”飘着战场硝烟,饱蘸战士保家卫国之情。在“爱情家书”、“亲子家书”、“敬老家书”等展板中也洋溢着浓烈的军旅情怀,抒发着军人们的亲情、爱情。爱情家书之一,是军属胡玉华捐出的半个世纪前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同丈夫宋云亮恋爱、结婚的来往书信。宋云亮早年投身抗日战争,开国大典时曾担任过礼炮指挥,抗美援朝时也曾指挥过一个炮群作战。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文采极佳,书信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部队开进北平城的见闻以及朝鲜战场的战地生活记载,还配有手绘图画,有很强的史料参考价值。爱情家书之二,是安徽某地公安系统退休干部盛明华捐出的珍藏了40多年的关乎其一生命运的家书,并配有她于2001年刊发的悼念老伴乐更新的文章。乐更新1941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盛明华与乐更新相识相恋。1956年,盛明华赴朝鲜志愿军驻地与乐更新结婚。1958年乐更新随志愿军从朝鲜归国,在北京部队机关工作。不幸的是,1959年,在皖南工作的妻子因给本单位领导提意见,被错划成右派并罚去农场劳动。万念俱灰的盛明华,不愿连累在部队已任师职干部的丈夫,她致信丈夫另觅新妻。乐更新闻讯后,于1959年4月11日给妻子发去了这封至关重要的信,表示不离不弃,并让她面对现实鼓起生活的勇气。此后,在妻子四年的农场劳动中,乐更新每周给她写一封信,直至60年代初妻子的问题被澄清。

  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傅雷家书”一样,革命老前辈教育子女的家书也同样感人肺腑,情真意切。原海军某部干部滕飞,捐赠了其父亲、原铁道部部长滕代远1968年写给他的信。当时,他刚到西北某部队当兵。滕代远在信中勉励儿子:“……当兵首先要服从命令,守纪律,兵爱兵,兵爱官,官爱兵,兵爱人民群众……尤其要好好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养成战斗作风。”同时,父亲又叮嘱儿子:“……我于一九五四年为修建兰新铁路事,路过张掖……靠近沙漠地区,气候变化不定,棉衣不能离身,望注意,不要感冒,生病……把我布衬领送你,二条。”真可谓勉子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在“亲子家书”中,随着时代变迁又凸现新的内容。上个世纪70年代末,女兵黄少阳参军后接到母亲的第一封来信,通篇洋溢着爽人喜气和全家人节日般的欢乐。黄少阳在捐赠这封家书时标注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母亲的喜悦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父母经历了两次运动皆为被整对象,在当时子女能当兵,那就意味着家庭政治上的翻身。”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亲子家书”中,原武警北京总队某支队干部张海飞捐赠的父亲的来信以及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父亲坐飞机》的文章,引人注目。原来,一辈子在山西农村务农的老父亲,那一年来在北京的儿子家,游玩了风景名胜后,临别时跟儿子要求坐趟飞机回家。儿子担心父亲劳累,劝说父亲老家附近没有飞机场,从北京飞到省会太原后,还要坐很长时间的汽车才能到家。可老父亲不听劝阻,执拗地要坐飞机,并说这是他一生的梦想。儿子无奈,只得买了张飞机票将父亲送走。很快,飞机在太原一落地,父亲就给儿子发了封电报,电文有点特别:“爸平安幸福到”。而儿子读到电文中的“幸福”两字时,竟有些鼻酸眼热……几天后,张海飞又收到了父亲发自家乡的来信:“……关于这次坐飞机,是达到目的了。因为是清(晴)天白日,什么都看见。起(飞)时路上的汽车、人都能看见。上到最高点,能看见路、河水、山,看不见车和行人。当初我以为北京到太原怕山多飞机重,其实不知道在上面看山,好比把风景画在地上一样……(飞机)不是一次上到鼎(顶),是几次上升的,上(到)高度够了,那比汽车火车轮渡都稳,我认为太幸福(了),飘飘当当(荡荡)一个多小时……”

  张海飞读了父亲的来信感慨良久,有心的他,马上写了篇《父亲坐飞机》的散文投向人民日报。作家陈建功读了文章和来信后,亦称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这种感受。

  军旅家书中最年轻的撰写者,算是参加过建国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的女兵方队的王斐了。“敬老家书”中,陈列的这封稚气女兵写于1999年7月17日沙河“阅兵村”的家书,俏皮与刚毅贯穿信中:“……训练场地表温度已达58°。虽然苦,但生活条件绝对好!……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但我还是撑住了,感谢老妈给了我一副好身体。妈妈我已经转为正式党员了,这您就放心吧!……进入7月份,阅兵村属于半开放状态,记者、电视台蜂拥而至……拍啊拍、照啊照……爸、妈你们现在要勤看着点电视,大概在8、9月份就完全公开了……能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实在是太光荣啦,爸、妈你们也应该高兴、自豪、骄傲才对是吧。”

  民间家书抢救性征集活动开展两个月来成果喜人,而军旅家书的史料价值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也让人刮目相看。征集活动组委会丁章秘书长告诉记者,这项活动今后将长期举办下去,他感谢正在军旅和曾在军旅的人们对丰富这一民族文化珍藏所作的贡献!(来源:解放军报第8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