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南京军区装备部某导弹维修站站长陈小于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 12:49 解放军报

  让空中神剑更锋利——记南京军区装备部某导弹维修站站长陈小于

  孙兆磊 张肖军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佩林

  【主人公小传】陈小于,南京军区某导弹维修站高级工程师、站长。近年来,他带领全站官兵瞄准新装备前沿,打破旧的保障模式,先后有11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所在
单位被总部表彰为先进修理分队,连续5年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他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被南京军区表彰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初夏,一场实兵综合演练在某海域打响。演练前,一位将军问装备技术保障大队领导:“这次打的是刚列装的新型导弹,技术保障能力怎么样?”大队领导信心十足地指着陈小于说:“有陈小于在,没问题!”

  若是以前,陈小于对自己主攻的弹种保障还有些把握,对其它弹种保障真是心里没底。近年来,随着部队列装的导弹种类越来越多。陈小于把掌握新型导弹技术保障本领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白天钻进工间检测调试新装备性能参数,晚上根据图纸、资料熟悉元件构造。同时,他还多次赶赴研究所、院校、工厂,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目前,他已能对4个新弹种进行检测中修,还掌握了3个即将列装弹种的相关知识。

  演练进入倒计时,陈小于镇静自若地走上发射阵地。指挥部下达发射命令,导弹升空,全部命中目标。

  1999年陈小于上任初期,该所只能检测修复简单的旧弹种。部队演练时,负责技术保障的“主力队员”不是工厂师傅就是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而他们派去的技术员只能当“板凳队员”。为改变这种状况,陈小于提出了“以人为本,科技兴站”的人才培养思路:以部队演练为平台,在执行保障任务中培养技术骨干;建立科研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善专业技术干部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他还针对技术保障难题,将部队列装导弹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常见技术故障排除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建成南京军区导弹装备“资源库”。经过近2年的努力,该维修站人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7月,该站3名技术人员独立对某集团军演练实施了成功保障。

  2002年9月,某海域演练正在进行。突然数架“敌机”闯入我空域。当目标被雷达锁定,射击指挥官下达射击命令时,射手报告:出现哑弹!陈小于和助手迅速把装备抬到500米外的测试车上,故障虽然排除,可战机还是被延误了。

  “如果有一种便携的检测设备,不就可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装备保障难题吗?”发射阵地上,陈小于苦苦思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一回到站里便组织人员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两个月后,一台便携式“导弹故障诊断仪”样机问世。随后,他多次携带样机深入一线部队反复验证调试。2003年3月,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全军推广运用。

  2003年秋,该站受领了军区军事演练保障任务。演练归来,陈小于提出了“打破传统检测维修模式”的想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变“独立”检测为“交叉”检测,变“串连”检测为“并联”检测,变“分步”检测为“综合”检测,使装备检测、诊断、维修、调试同步进行,为野战抢修赢得了时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