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边关的桥(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07:32 解放军报
边关的桥(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边关的桥(组图)





  写在前面的话

  近日,《今日边海防》版收到许多有关“边关桥”的图片和故事。索桥、吊桥、断桥、独木桥、海上的桥……这些图片,我们大多鲜见;这些故事,我们更是少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边关桥之“奇”,也可以想象到边关桥之“险”。当我们把这些图片和故事集合在一起时,一座座形态各异的边关桥,连接的是祖国边关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连接着一代代戍边人火热的心,连接着他们强边固防的梦。读一读桥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对“边防”二字更多几分理解,也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走进边防军人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天龙桥,中国海拔最高的桥

  向文军 本报记者 宋歆
边关的桥(组图)
  海拔5170米的新疆军区天文点哨卡不远处,有一座宽5米、长15米的水泥双孔桥。哨卡官兵骄傲地告诉记者,小桥流水虽然貌不惊人,却创下了一项“中国之最”。经过精确测定,小桥海拔5139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桥梁。

  过去没有这座小桥的时候,龙纳克龙斯泊河就像一只拦路虎,横亘在哨卡通向边界的巡逻路上。冬天,河面冰封雪裹,车行其上,危机四伏;夏天,积雪消融,雪水汹涌而下,河水一再暴涨,常常需要绕行数里才能过去。1998年8月,上级拨出专款在此修建桥梁,结果施工队一听说要在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施工,没有一个愿意接揽此活。“没人敢干咱就自己干!”时任团政委的卫庆荣打着背包来到天文点哨卡,带着官兵们一锹一镐忙活起来。整整两个月的苦战,一座坚如磐石的水泥双孔桥终告建成。小桥建在了天文点哨卡边的龙纳克龙斯泊河上,战士们因此取名为“天龙桥”。

  近7年来,天龙桥成为天边边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官兵们巡逻再也不必绕路折腾,抵达巡逻点位的时间大为缩短。2003年,指导员孙谢应带着官兵们又在桥边新挖建了一个小型的人工湖,居然引来4只黑颈鹤长期“定居”。如今,官兵们每次巡逻归来,都要在桥边驻足休息一番,看小虾戏水,听长鹤欢歌,一天的疲惫一下子就少了许多。而每年老兵退伍,老兵们都会选择在小桥上留下军旅生涯最后的身影,因为在他们心里,这座桥记录着他们的青春与忠诚……(图片摄影:本报记者宋歆)

  惊心动魄溜索桥

  张文恒
边关的桥(组图)
  今年初,笔者参加了墨脱边防巡逻小分队的一次巡逻。爬雪山、过沼泽、穿密林、斗蚂蟥,笔者徒步7天走进了墨脱,有了这段经历垫底,按说墨脱路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但当我们行至雅鲁藏布江畔时,一条索桥横空出世,令笔者至今记忆犹新。说是索桥,其实就是两条细细的钢丝,一根东高西低,一根西高东低,安上滑轮和木箱,便可来回滑行。溜索过桥犹如飞机起飞,这边的战士用力一推,木箱顿时飞快地滑向对岸。几百米宽的江面要不了两分钟就过去了。“钢丝是怎样牵到对岸的?”望着脚下湍急的江水,笔者不禁发问。“是过去的前辈将麻绳捆在弹头上,通过打迫击炮将钢索一根根牵引过去的。”官兵们的回答,愈发增加了索桥的神秘气氛。

  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都过了江,笔者和其他两名战士最后一批爬进了木箱里。人一上溜索,钢丝就发出令人揪心的“咔咔”声,木箱像一只蜘蛛悬在半空中,在峡谷中轻轻晃荡。还未等回过神来,木箱已经开始在惯性的强大作用下疾滑,转眼就到了江心,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滚滚江水,不禁一阵头晕目眩——再抬起头来时,木箱已然轻轻滑至对岸了。

  过江之后,老兵莫秀恒说,人的胆量是练出来的,在雅鲁藏布江上闯上一次溜索,今后就没有过不了的险关。(图片摄影:张文恒)

  海上桥忙补给

  蔡年迟
边关的桥(组图)
朝霞隐退,朝阳升腾,南沙海域像被煮沸了。

  这里地近赤道,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是共和国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迎着浪涌,一艘担负巡逻任务的护卫舰,依着一艘补给舰,像两个生死相依的兄弟,肩并肩地摇来摆去。一块跳板,被水兵们七手八脚地抬了过来,搭放在两舰之间……这块沟通两舰的跳板,就是水兵们常说的“海上桥梁”。

  海面跃金,海浪奔涌。在巨浪的作用下,两艘舰船在海中此起彼伏,随着两舰的上下错落,一忽儿,“桥”的这头被高高地举上浪峰,那头被抛进了波谷;一忽儿,“桥”的此端被摔进波谷,彼端被举上了浪峰……

  瞅准两舰摇摆平行等高的瞬间,水兵王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箭步,冲上了“桥”,等到桥头快要昂起时,他已三步并作两步,蹿到桥的另一端……如此循环往复,他一口气从补给舰上搬下200多公斤土豆和一些生活物资。

  与王涛一样,其他水兵也专等着两舰平行等高之时,“噌!噌!”地在桥上来往穿梭……3个多小时后,一兜兜、一袋袋、一箱箱生活物资,已经通过“桥”全部下载到护卫舰上。浑身大汗淋漓、已经成为真正“水兵”的王涛告诉笔者:今天的补给还算顺利。海上的“桥”,虽仅是跳板一块,但要顺利搭建,也并非易事。如果赶上飓风天气,补给舰一连几天绕着值班护卫舰打转转,在两舰之间搭桥真可谓险象环生。今年以来,巨大的浪涌已经先后打折了他们的3座“海上桥梁”……(图片摄影:叶龙斌)

  界桥铺就致富路

  陈典宏 周英合
边关的桥(组图)
  在祖国雄伟的版图上,位于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的1369号界碑,既是祖国万里海岸线的终点,也是漫漫陆地边防线的起点。就在这里,有一座横跨北仑河的界桥——中越友谊大桥。

  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游人如织、边民互往……6月的北仑河畔,正是一派繁华忙碌的景象。这天早7时30分,笔者在大桥上看到,上千名商贾、游人和边民早已在大桥两侧排起了两条百米“长龙”,等待通关。据介绍,这座11年前开通的大桥,当年就为东兴口岸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出入境人流量第一,关税收入第一。截至去年底,经这座界桥出入境的车辆逾千万辆次,运输货物上千万吨,东兴的商贸也由此进入兴旺发达、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桥通则兴,桥断则衰”。说起这座大桥,某边防连连长邓建华感慨万千。作为大桥的守卫者,官兵们见证了驻地由一个渔村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市的全部历程。站在大桥上,极目北望,一栋栋耸入云天的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环口岸通道直通云天,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川流不息。雨后的大桥,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在蔚蓝的天际下越发显得壮丽无比。(图片摄影:陈典宏)

  关于断桥的断想

  本报记者 徐双喜
边关的桥(组图)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

  到我国的边城丹东,有一个地方不可不看,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鸭绿江断桥。

  20世纪初,日本修建了断桥的前身——鸭绿江第一大铁桥,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为切断志愿军交通线,派飞机狂轰滥炸,将朝方一侧桥墩炸毁,我方一侧桥梁却保存下来——是为“断桥”。

  沧桑的断桥,凝固的历史。此后,丹东市将断桥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十年来,人们纷纷走上断桥凭吊历史,抒发爱国之情。

  鸭绿江水静静东流,断桥改名掀起波澜。1993年,有关部门投资整修断桥,认为“断”字不吉利,改断桥为“端桥”。孰料一字之改引来质询:断桥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不容更改,文物岂能涂饰?

  这场争论长达7年之久,不仅在丹东市影响极大,还经本报的连续报道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最终,丹东市为断桥复名,还历史本来面目。

  的确,鸭绿江断桥已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战争的警世碑,历史的备忘录,无言的教科书。站在断桥上,累累弹痕会告诉你一座桥和一个民族国运兴衰的故事。(图片摄影:周琳)

  一座有生命的独木桥

  本报记者 姜兴华 本报特约通讯员 涂灵
边关的桥(组图)
  云南边防地形复杂,河流密布,某边防团防区内光是大大小小的桥梁就有上百座。团长顾真平说起这些“咽喉要道”来,如数家珍,然而其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还属七连巡逻道上那座与他有着“生死之交”的天然独木桥。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顾真平带官兵沿河巡逻至此,突然身后一声霹雳,水桶般粗的大树被击倒在河面上。虽然人险遭雷击,但顾真平却乐了:“老天有眼,知道我们平时过河要绕几公里山路,特意为我们搭了这样一座独木桥。”

  大树横搭在河面上,却依然生枝发芽。面对大自然的“恩赐”,顾真平喜中有忧:他带队第一次过独木桥时,官兵们望着湍急的河水和光溜溜的树干,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最后还是一个胆大的士官作了个示范:像壁虎般地紧贴树干,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结果,十几米的“桥面”居然爬了20多分钟。

  为了解决过桥难题,顾团长和政委徐延东几经琢磨,终于从杂技演员走钢丝中得到启发:先在陆地上模拟一座桥梁,战士们行走时每人手持一根长竹竿,一练技术二练心理。一周下来,官兵们已能在独木桥上疾走如飞了。

  练就一身过桥绝活,不仅缩短了巡逻行程,而且还及时处理了不少边境情况。一次,附近村寨边民一群羊迷失了方向,径直往国境线走去。顾真平隔河发现后,只听他大喝一声:“不好,羊群要越境了!”就一个箭步冲上桥,几个飞身轻点纵身跳向对岸,及时将羊群迎头拉回。

  独木桥屡建奇功,顾真平对它更是宠爱有加:不仅要求有关部门为这座桥拍了照片,收进了团里的边防军事设施档案,而且每次过桥时,还要精心护理一番,时不时为它喷洒一些杀虫药水。所以,这座独木桥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坚固如昔。(图片摄影:本报记者姜兴华)

  牛郎织女吊桥相会

  喻志林 沈洪昌
边关的桥(组图)
  昔日“牛郎”“织女”手难牵,今朝夫妻喜相见。那曲军分区某边防连驻地索县索河上游,有一座用钢丝绳和木板搭起的吊桥,桥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003年7月的一天,那曲军分区某连3名干部家属千里迢迢来队探亲,不巧遇到驻地连降暴雨,索河洪水暴发,根本无法过河,军嫂们在河对岸藏胞家里一困就是十几天。军嫂们的执著感动了藏胞边巴大爷,他驾上马车走了一天一夜,准备绕道把她们送过河去。哪承想百里之外的那座桥也被洪水冲断了。无奈之下,只能原路返回。临走的那天,丈夫和战友们冒雨来为她们送行。河对岸传来几十名战士的齐声呼喊:“嫂子,嫂子,嫂子……”军嫂们听到这涛声般的呼喊,止不住泪流满面………

  惟一的办法就是修桥!得知此事的军分区领导,一致拍板在索河上尽快建一座吊桥。官兵们自己动手,用几根钢丝绳固定在河的两岸,然后再一块一块地铺上木板,一座简易的吊桥就这样搭建成功了。人行其上,虽然如同荡秋千,但为家属来队探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眼睛往前看,抓紧我的手,跟着节奏走……”经过5分钟惊心动魄的并肩“作战”,指导员刘亚锋和妻子任维顺利通过吊桥,两个幸福的人儿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这已是军嫂任维自吊桥建成后第6次来连队探亲了,官兵都高兴地把这座吊桥称为“边关鹊桥”。(图片摄影:喻志林)

  编后余思

  周猛

  “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

  ”

  边关的桥,千姿百态。边关的桥,瑰丽多彩。“桥”,也成为戍边将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眼儿。在戍边人眼里,桥代表着捷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生存条件艰苦的边关,多建一座桥就会少走一些路,几乎每一座边关桥的背后,都蕴藏着精彩动人的故事。

  在戍边人眼里,桥还意味着理解与沟通,亿万人民对边防军人的热爱,领导机关对边防军人的关爱,家庭亲人对边防军人的支持……这些,官兵们又常常比喻为“连心桥”、“幸福桥”。“有形的桥”之外,还有一道道“无形的桥”正在通向祖国的万里边关。我想,这可能是边防官兵对“桥”格外钟情的另一个原因吧。

  (来源:解放军报第2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