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女博士张静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 12:53 解放军报

  女博士六上海岛——记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静

  本报记者 王握文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少华

  攻读博士期间,她6次登上海岛,3年中有1年半的时间是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进行科研试验;参与4项重点课题攻关,取得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7岁的女博士生张静,以其感人的事迹和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1

  “数据融合与雷达目标识别”是张静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而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2000年10月,张静第一次到某海岛雷达观通站进行调研。尽管时间不长,但对她触动很大。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在海岛上目睹了我军雷达装备现状时,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便油然而生!”

  雷达目标识别由于机理复杂,如果仅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和仿真,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结果。2002年,张静与课题组带着5台电脑、两箱书等400多公斤重的行李,抵达某海岛雷达观通站,开始了紧张的研制工作。

  这里条件艰苦,生活单调。岛上50多名官兵,张静是唯一的女性,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白天,她到山上采集雷达目标回波数据,晚上回到宿舍加班加点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构建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有时还要乘冲锋舟、登陆艇、直升机出海进行观测试验……这一干就是整整10个月。

  经过她与课题组奋力拼搏,一套针对海上目标的雷达目标自动识别设备终于研制成功,并很快在部队装备使用。

  2

  1995年7月,18岁的张静如愿以偿地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第二年10月,品学兼优的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张静立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了。

  掌握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地为部队建设做贡献。一贯好学上进的张静,给自己定下了“重视宽博,突出精深”的学习原则,她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广泛涉猎诸如信息安全、生物信息、系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张静学习勤奋,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旅游、读书、写作、演讲,乒乓球、游泳、跆拳道样样都行。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以此开阔视野。她还是一位出色的班干部和支部委员,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注重全面素质培养,这为她后来从事雷达目标识别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研制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4月,硕士还未毕业的张静,凭着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年级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3

  2004年11月7日,是张静期盼已久并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她作为主要成员承担的“通用型对海监视雷达目标识别与综合显控系统”,在北京通过鉴定。由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在低分辨对海监视雷达目标识别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柔性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也全票通过答辩,并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付出。海岛攻关的那些日子,风吹浪打、蚊叮虫咬、风餐露宿……而这些,张静早已置之身后。每当同学、朋友问起在海岛生活工作的情形时,她总是淡然回答:“收获很大,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绝口不提“苦”字。

  当记者请张静谈谈海岛攻关的艰辛时,她却讲起了发生在课题组里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讲师宋锐的父亲遭遇重大车祸,回家只呆了两天,就赴海岛,一干就是整整10个月;博士张乐锋结婚一周便毅然与课题组一起上山做试验;老教授郭修煌不顾60多岁高龄,多次赶赴海岛雷达站进行指导,即使因骨折住院仍然关心着张静的论文和课题……

  毫无疑问,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给了张静无穷的榜样力量,而她交出的同样是一份出色答卷。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