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特稿:全军院校长集训经验交流材料摘登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1:57 解放军报

  研究院校教育规律提高办校治学能力——全军院校长集训经验交流材料摘登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办校治学的指导思想,研究加快全军院校教育转型的思路对策,深刻理解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新内涵,准确把握军事斗争
准备对军事人才的新需求,切实明确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加深对军队院校建设、军事人才成长和教学科研指导三个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教学科研和院校全面建设的能力,总参谋部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军院校长集训。现将集训中部分院校经验交流材料摘编刊出,供大家学习借鉴。

  积极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是我军促进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战略性转变的重要举措。两年来,我们认真探索军事硕士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理念,紧紧抓住课程教学、论文质量、培养过程管理和导师队伍建设4个重点,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育人效果。

  我们在实践中注重突出高层次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确立了注重岗位需求牵引、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增强任职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精选教学内容,为培养高质量的军事硕士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范式。

  我们强调军事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研究解决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现实问题,明确“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未来作战要求、紧密结合任职岗位”三条选题标准;深入实践研究,明确了学员论文研究要从部队岗位实践中寻找素材,从实践经验中抽象理论,从实践应用中追求创新。

  我们抓住“在岗学得进”、“在校坐得住”、“论文独立写”3个主要环节,特别是严格在校学习制度。此外,重视与部队的合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按照《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导师选聘暂行办法》,严把导师遴选关口。对院校导师,通过邀请专家讲学、参观见学、交流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对部队导师,通过集训、座谈、寄发学习材料,加强业务培训。组织院校导师到部队代职、调研、参与部队重大演习和课题研究,丰富其部队实践经验。同时,邀请部队导师来院作学术报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学位教育导师的指导水平,确保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创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

  ●炮兵学院

  我们以现代化教学工程为牵引,积极探索现代军事教育的特点规律,树立全面整体的质量观,大力实施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质量建设,构建了较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设计和构建了以目标系统为依据、组织系统为保证、运行系统为关键、保障系统为基础、评估系统为杠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架构。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目标系统。主要包括院校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员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9个专项质量标准。建立了层次分明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指挥、执行、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等5个方面。建立了规范高效的运行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的计划、实施、监控和反馈等环节,体现在制度规范、运行方式、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了统分结合的评估系统。主要包括整体办学水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员教学行为、学员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等7个评估项目。

  在搞好理论研究设计的同时,我们坚持高起点,创新质量标准。按复合型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按一流的要求确定学科专业建设标准,按精品课要求确定课堂教学标准。推行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职责区分与职能发挥相统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统一,集中决策与全员参与相统一。激活内动力,优化管理机制。以完善制度为根本坚持依法管理,督导监控为手段实施全程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行弹性管理。建强软硬件,构筑保障平台。致力于教员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环境建设。调控全过程,实施绩效评估,有效推进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转变”

  ●南京政治学院

  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政治院校,培养什么样的政工人才”这个全局性问题,明确提出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从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注重从把握特点规律的层面筑牢思想基础,强化“必须转”、“主动转”、“尽快转”的意识,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共识:任职教育培训对象起点高,必须坚持教学要求的高标准;任职教育岗位指向明确,必须坚持紧贴部队实际、紧贴作战任务、紧贴岗位任职需要;任职教育实践应用性强,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任职教育个体差异比较大,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职教育周期短、周转快,必须坚持教学的适时性和创新性。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能力核心”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围绕岗位任职能力设计培养目标,强化院校培训与岗位任职需要的一致性。坚持“问题中心”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重组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了由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大模块”,基础理论课、政工专业课、军事和高科技课、讲座课“四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架构。坚持“动态更新”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最新实践成果和部队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教学。

  始终把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作为促进转变的关键。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关系。坚持把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突出任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衔接。确立了任职教育必须以高水平学科专业为依托的观念,完善了任职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了任职教育的学科条件建设。任职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推进科研重心向主要以“战场”为背景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转变,坚持科研选题与教学选题相统一,形成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双向转化机制。

  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第四军医大学

  军队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后,我校把教学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奋斗方向,通过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促进了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跃升,进一步提高了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学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前进方向、对教学体系的优化过程和开展创新教育的现实途径。选择教学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前进方向,符合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的本质要求,符合我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功后实现教学改革再深化的发展需要。通过教学信息化,可以创设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新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使传统教学体系得到优化,从整体上提高现代化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在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我校主要实施了“三项工程”。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工程。搭建了由教育科研网、军事训练网和电信网组成的“一校三网”校园网络布局,实现了教学场所的网络联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按照“校内外结合、军内外结合、教管技人员结合”的原则组建了网络资源建设队伍,制定了统一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门医学网络课程、42个教学网站以及1个医学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工程。针对教员与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针对学员开展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增强了教员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我学习与发现创新的能力。

  对教学信息化的实现途径,我们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了由网络选修课、医学网络课程和医学专业网络资源三个模块组成的网络课程与资源系统;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按照“互补、外延、重构”的思路,用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编制了网络教学内容的大纲与脚本;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要求教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授课过程设计、课后辅导设计等“三个教学设计”,在本科生中推行了“五步”自学法、讨论式学习法、模拟实验学习法等“三个学习方法”;四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整合。初步建立了作为全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中心的教学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学指挥中心、机关、教研室、学员队、附属医院及校外教学医院的多路径交流。

  以准确定位保证士官教育稳步发展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军委、总部关于加强士官队伍建设和办好士官教育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士官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力推动了军械士官教育的稳步发展。

  我们始终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作为办好士官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士官队伍是“五支队伍”中的重要一支,士官教育是人才强军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官离装备最近,离战场最近,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士官人才在作战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士官队伍日益壮大,我军信息化建设对士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士官教育培训的路子将越走越宽,通过对地位作用的清晰把握,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极大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准确定位、保证方向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形成了“三个结合”的士官教育思路,确立完善了政治思想素质强、装备维修能力强和会使用、会组训、会管理的“两强三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中专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不盲目追求士官的高学历、高层次,根据部队和装备建设需要,合理设置人才培养层次,既满足当前任职岗位的需求,又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二是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不盲目照搬地方职业教育的模式,既注重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又狠抓技能培训,特别是不断加大武器装备维修能力培训的力度,使学员回部队很快就适应岗位需要;三是校内教育与部队教育相结合,学员在校期间,系统组织装备维修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注重培养学员必备的维修技能;学员在部队期间,注重利用部队装备齐全、维修案例丰富的优势,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我们遵循“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岗位”的原则,紧跟装备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围绕任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有利于军械士官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我们还瞄准“既是教学科研骨干,又是装备维修专家”的建设目标,注重引进高水平维修技术专家,培养新装备维修技术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造就了一支维修专家型教员队伍,保证了军械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迅速跃升。

  科研创新为人才培养和部队建设服务

  ●海军工程大学

  我们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部队服务的三大职能中,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科研的正确方向,较好地发挥了科研的强力拉动作用,实现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跃升。

  按照“转变观念,坚持‘两为’,创新机制,完善体系”的思路,我们逐步找到了科研的准确定位,确立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既靠教学、又靠科研的教学源流观,保证用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是锻造军人品格的重要途径的科研育人观;规模适度、宏观调控、注重效益的发展思路。以科研实力为基础、学术活动为纽带、主管部门为渠道,主动拓展承揽课题的渠道。整合学科、设备、社会资源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科研人才、科研条件、联合攻关、质量保障等“四个体系”。创新完善了规范的管理机制、多元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人才机制。通过以上思想观念的更新,实现了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们坚持科研为培育人才服务,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发展。开展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丰富完善学科专业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在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为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创造条件,从而为拓展学科专业方向找到了支撑点。按照“整体筹划、教研结合、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借助科研投入和成果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保证了学历教育和任职培训的需要。重视科研成果进入教材和课堂,为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提供了条件、开辟了途径。坚持以科研实践磨练人、以科研环境稳定人、以科研政策吸引人,为提高教员整体素质起到了助推作用。

  我们着眼提升主战装备的战斗性能,紧盯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着眼增强部队的整体保障能力,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系统研究;着眼改进军事训练手段,在模拟训练器材研制上有所作为;着眼完善海军现代化战场,在配套设施建设中贡献力量。不断拓展科研领域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服务部队的职能,有效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提升。

  构建现代化教学内容新体系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我们紧紧抓住教学内容改革这个教学创新的关键,适应由传统的技能型应急人才向综合型创新人才转变的需要,以“构筑重适应、重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先进新颖、综合优化的课程内容,开发形式多样、配套互补的课程资源”为改革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生长干部四年制本科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创新,促进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研究构建了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型,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搞好顶层设计,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变专业教育过窄倾向,加强基础性教育,构建了平台式模块化课程结构,加强了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充实了基础教学内涵。改变共性制约过多倾向,加强个性化教育,在优化主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设了辅修专业课组,强化必修课支撑作用的基础上扩大了选课范围,满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推行了分级教学。改变职业导向不强倾向,加强军政素质培养,凝聚了德育育人合力,强化了海军职业素养养成。改变文化陶冶不够倾向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发挥了课程模块、隐性课程的素质培养功能。

  我们通过确立科学的课程观和内容观,克服课程固守壁垒、追求独立完整、内容一成不变的弊端,推进了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改革。注重先进性,建立了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注重综合性,推进了课程内容重组融合;注重实践性,加强了创新实践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实行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抓住教材、装备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三个关键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化为主导,追求综合集成功效,确保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全面、快速、有效转化为教学质量。适应教学内容改革节奏,同步规划课程教材建设,根据基础教材建设注重配套、专业教材建设形成系列的目标规划,形成了纸质教材与多媒体教学包复合、多媒体教学包与校园网集成的立体化教学解决方案。按照“立足主战、兼顾现有、跟踪新型”的原则,超前研制新装备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突破了新装备教学训练的“瓶颈”。采取购置和自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成了分布式教学信息资源库。

  推进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

  ●空军雷达学院

  我院按照军委、总部关于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和谐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军队院校的个性教育就是着眼战争形态变化和部队建设需求,以尊重和发展学员个性为导向,以学员个性发展规律为依据,以促进学员内在、独特心理品质的形成为要求,以提高学员的创造性为目标的新的军事教育思想。我们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逐步认识到:推进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体现了军事教育的客观规律,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军队院校教育实现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为推进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紧紧抓住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管理机制和校园环境四个关键环节,强调因材施教,扩大选择空间,努力营造刚柔相济的育人环境,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选择性,增加综合课、扩大讲座课和选修课,允许学员校外选课,开设了利于学员个性发展的引导性课程、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活动性课程、强化学员个性心理素质的辅导性课程等。在教学实施上突出因材施教。在教学组织上,保证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体现因材施教、考试环节上促进因材施教;在管理机制上,突出弹性管理。通过建立新型评价机制、强化师生互动机制、激活竞争激励机制,以素质学分评价制激励学员个性发展,以导师制引导学员个性方向,以优异学员培养制推动学员个性冒尖,以评教制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以综合素质考核制促进学员全面提高。在建设物质环境的同时,也重视隐性的校园文化,依托建设以军人价值观为核心的军营文化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构建了学员自主发展的实践平台。

  紧贴部队需要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

  ●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

  我们始终把“部队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认真研究任职教育规律,急部队所急,贴部队所需,从源头抓训练质量,毕业学员受到部队欢迎。

  我们围绕空军部队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转型需要,把培养提高学员信息素质作为着力点,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信息战中航空兵运用等应用课程,对智能化作战平台、精确化武器弹药等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环境上,实施了训练场所信息化、教学管理网络化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在教学模式上,深入探索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转型。

  为提高学员的战斗素养,我们注重增强学员一体化联合作战和“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现代战争观念,通过增加战斗技术训练比重等措施,打牢学员的战斗技术基础。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革命英雄主义、我军优良传统教育和进行情感训练、意志训练、人格训练的基础上,坚持日常养成,努力实现战斗精神培育与飞行训练、体育训练、生活管理的有机结合。

  适应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实际需求,我们对飞行专业理论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满足学员在部队需要作为教学起点,强化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世界航空技术的前沿,丰富学员的知识储备。把培养学员运用理论解决飞行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专业理论教育的落脚点,促进学员所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对部分有飞行天赋、学有余力、潜能较大的学员,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加快飞行进度、加大训练难度、选任优秀教员带教等方法,突出对他们飞行能力的拓展训练。为提高尖子学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创新能力,安排他们轮流担任飞行大队领导职务、到连队代理基层主官、到团司令机关见习参谋业务,鼓励他们参与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软件开发,研究训练作战领域的突出问题,使他们尽快成为飞行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高标准抓好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近年来,我们按照“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补充急需为重点,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突出针对性,强化实战性,体现超常性”的思路,初步摸索出一条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的新路子。

  我们专门组织专家、教授赴10余个导弹部队进行调研,在摸清这些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实际需求,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3个方面优化教学设计。针对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岗位层次多、专业要求标准不同的特点,我们按级分类确定培训目标和教学主线,避免内容交叉,增强岗位指向性。围绕未来战场上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跨学科跨教研室设置综合课程,以问题为中心实施专题式教学,按照“补充、拓展、深化、更新”的要求,广泛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组知识体系,突出培养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仗怎么打,课就怎么教,学员就怎么练。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依托训练基地、结合部队演习进行现地教学,让学员在实践中“学”、“练”、“研”;进行实装战术演练,组织学员以导弹部队指挥员的角色,在实装条件下练指挥、练程序、练战法;在所有班次开展了网上对抗演练,设置高难度、高强度的对抗性演习课题,提高学员组织指挥能力。为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我们创新管理机制,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建立了机关、院校、部队密切配合、合力育人的领导管理机制,与部队的热线联系机制,院校与部队、教员与学员互动教学机制,以及多方并举的保障机制,确保了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培训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提高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质量,必须坚持思想领先,处理好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与正常培训的关系,确立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基础的原则;必须突出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的牵引作用,处理好这项工作与教育转型的关系,确立以前者促后者,以后者支撑前者的原则;必须准确把握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人才培训的目标要求,处理好短期补缺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确立补缺为主的原则;必须牢固树立“打赢”意识,处理好培训质量和数量的关系,确立质量第一的原则。

  积极推进初级岗位任职教育改革

  ●昆明陆军学院

  在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转型的实践中,我院构建并运行了新型教学体系,有效推进了学院向任职教育的转型。

  为适应培训任务转轨、培训对象转变、教学周期转制、教学内容转换、教学重点转移、师资结构转型这“六大变化”,我们紧紧抓住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突出时代性,注重针对性,强化实用性,确立了“加速转型,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和“突出时代特色、强化信息化教学,突出战区特色、强化针对性教学,突出任职教育特色、强化应用性教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强化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运用能力于一体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政治工作和开拓创新能力“五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高度融合、组训模式综合实践等特点,我们创新了模块式布局、课题式设计、专(问)题教学的课程结构,并在强化教学内容时代性、针对性基础上,围绕“五种能力”培养,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功能,探索出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体、以“前期多专业集中驻训、中期多课程合成教学、后期多课题综合演练”为特点的组训模式。

  面对教员编制减少与教学任务加重、教员学历层次偏低与培训对象起点提升等矛盾,我们采取重组教学力量、强化在职培养、拓展师资渠道等措施,优化任职教育教员队伍结构,形成并增强教育教学实力。在推行教学管理干部到一线任教、建立客座教授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院校与部队间的交流代职。每年选派8%教员到部队代职,并从部队选调优秀后备干部到学院担任军政教官,使教员队伍中具有实战经验和部队任职、代职经历的达到74%,较好地解决了教员队伍对部队“三个不熟悉”的问题。

  为适应任职教育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我们建设了训战一致的实验平台和综合实践的教学基地。同时,按照总体设计、分项建设、系统集成的步骤,先后建成教学指控中心、数字图书馆等基础性工程,学员班宿舍全部实现计算机、电视、电话“三进入”,形成了信息主导的教学环境,为教育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版稿件由庄利军、李晓峰、王斯伟、本报记者胡春华整理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