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者戒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 07:28 解放军报 | |
主持人语:本文提出的“先得月”、“后得月”问题,让我想起另一个比喻——有人把执政、施政的官员比作“分粥的人”。若只有信任没有约束,分粥者自己碗里的粥可能越来越多。最简洁高效的制度约束是:分粥者最后一个领粥。“得月”与“分粥”同理。站在“近水楼台”的人,往往就是“分月者”。除了启发自觉、增强自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制度设计,督促“分月者”通过“后得月”保障社会公平。 最近,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同时报道了“时代先锋”——沈阳铁路局原房产建筑处处长柴宝国的事迹,其中两件分房的事很能诠释其先进性:第一次他分了一个顶楼又临街嘈杂的房子;第二次是他病逝前4个月,按规定可以优先选房,但他主动放弃。家人不理解,柴宝国说:“我是管分房的,但并不代表我就能优先,就有特权!”柴宝国任房建处长8年,始终做到了近水楼台“后得月”。 主动放弃个人利益,这种近水楼台“后得月”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得月”往往意味着“少得月”甚至“不得月”。应该说,时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比较强,能做到秉公用权,公正办事。但也不可否认,有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待遇面前斤斤计较,名利面前寸土必争,有的甚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手中管钱管物管人的“近水”之便,捞违法违纪之“月”。岂不知,把你这个“楼台”放在“近水”的位置,是党和人民对你的信任,目的是让你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因此,权力绝不能蜕变成“得月”的云梯,沦为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后得月”的精神,伴随着我党的成长、壮大;“后得月”的境界,塑造、丰满着共产党员的形象。战争年代,我们党能打败凶残的敌人,原因之一就是党员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行军中身上的背包和枪支最多,吃饭时碗里的饭菜最少,冲锋时跑在最前面,撤退时走在最后面。和平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拥戴,是因为有无数像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这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共产党员。当前,对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少有生死考验和大是大非的选择,更多的是站在“近水楼台”的位置,如何对待名利得失;而一个党员是否保持了先进性,有没有做到“后得月”,是一个重要标志。 “后得月”的行为,只是一时的选择;“后得月”的精神,却需要长期培养。党员干部作出利益取舍的依据,是心上的那架天平,天平的一边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另一边是个人的利益。把党和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的人,自然会选择“后得月”;相反,就会选择“先得月”。“后得月”精神的培养,需要制度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对权力的严格监督和约束,减少党员干部“先得月”的可能。在这个前提下,党员干部的严格自律至关重要。作为一种高尚境界和人生追求,“后得月”应该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随着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拿出了“后得月”的行动,开始了对“后得月”精神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军分区政治部)(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