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安徽农民郑学才一家祖孙三代70年接力守英魂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10:12 中国国防报

  黄源 孙建国 本报特约记者 张军有

  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该市金寨县长岭乡石墙村乌凤沟组村民郑学才一家祖孙三代,70年来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谱写了一曲爱英雄、敬英雄的红色赞歌。

  1934年11月,为了钳制与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清剿”,红25军82师师长周世觉率本部和皖西第3路游击师共800余人,奉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12月1日凌晨,部队在乌凤沟与国民党第65师194旅遭遇,战斗中,包括周世觉师长在内的400多名红军官兵壮烈牺牲。当时,刚刚14岁的郑学才躲在山洞里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当晚,他与几位村民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悄悄将烈士们的遗体分3处集中掩埋在乌凤山上。就在那一天,郑学才发誓:要终生陪伴这些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而献身的烈士,一辈子为他们守墓。

  终生守护,百倍艰辛。解放前,郑学才隔三差五瞒着人在夜里偷偷跑上山,为红军墓拔草添土。解放后,他干脆在墓旁搭起一间简易房,白天采石修墓,晚上当守墓人。有年夏天山洪暴发,乡亲们忙着转移自家财物,郑学才仍守在红军墓旁加固排水。洪水过后,红军墓安然无恙,郑学才家中仅有的财产———一头黄牛和4只山羊却被洪水冲走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寨城乡居民的日子越来越宽裕,但在邻里们忙着买车盖房时,郑学才想的是要好好把红军墓修葺一下。2002年3月,他拿出全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万多元钱买来水泥、沙石等建材,领着儿孙和闻讯前来帮忙的村民,苦干3个月,在红军墓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700平方米的四阶梯红军烈士主墓。洪学智将军闻讯后,亲自为红军墓题写了“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2002年11月8日,82岁的郑学才在得到儿子郑以清、孙子郑卫栋守护好红军墓的承诺后,安然辞世。郑以清父子严守自己对老人的承诺,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每天轮流上山守护红军墓。2004年初,他们又将全家两年来辛勤劳作挣来的5万多元,投入到第二座红军烈士墓的修建上。6月,工程竣工,十里八乡的乡亲自发买来鲜花和鞭炮赶来祭拜。2004年11月,金寨县将这里的红军烈士墓群命名为县国防教育基地。

  站在烈士墓群前,已是满头华发的郑以清告诉记者,守墓接力棒将在郑家一代代传下去。

  三言短议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起佘氏家族370多年守护明代爱国将领袁崇焕祠墓的故事,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说,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弘扬袁将军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郑学才一家可能说不出这样的话,但他们以自己质朴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要缅怀英雄、敬仰英雄,因为只有心中先有了敬爱,才能自发地去学习英雄。新的时代更需要英雄,也就需要更多的像佘氏家族、郑家祖孙一样对英雄的挚爱。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