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访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的角逐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09:01 人民网

  军事观察:《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的角逐——专访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员滕建群

  ● 人民网军事记者 杨铁虎

  编者按:5月2日-27日,第7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
部举行。25日,3大委员会内负责“核裁军”和“和平利用核能”议题的委员会在未能达成一致的请况下结束讨论。前一日负责“防止核扩散”议题委员会也未能达成共识。此次旨在达成最终协议的会议在27日日程结束前就已实际上谈判破裂。围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审议过程以及此次会议破裂的原因等问题,人民网军事记者杨铁虎专访了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员滕建群先生。

  人民网:第7次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已经降下了帷幕,为让广大网民更全面了解条约和审议大会的情况,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条约产生的背景?

  滕建群:不扩散最早是指防止核武器的扩散。不扩散最早由爱尔兰外长弗兰克·艾肯在1958年的第13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来的。艾肯认为,全面裁军谈判进展缓慢,如果在谈判期间不去防核扩散,随着核国家增多,谈判就会流产,全面核裁军就很难实现。他提出,在实现全面裁军前,首先要制止核武器的扩散。艾肯在发言中还首次划分了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的概念。他呼吁核武器国家不向无核武器国家转让核武器,无核国家承诺不生产核武器。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提议遭到法国、苏联和美国等国的强烈反对。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和随后两届联合国大会上,爱尔兰连续提出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提案,但均未成正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苏联和英国出于本国的利益考虑,开始寻求合作以减少扩散的威胁。3国开始坐下来谈判解决核扩散问题。其中包括:缔结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严格核供应国的出口管制,主要方向转向限制其他国家获得核武器。1965年,美国和苏联分别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和联合国大会提出建议。1968年春天,两国再次向上述组织提交文件,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由于该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无核武器化的要求,因而在同年6月1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7月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分别在美国、苏联和英国3个国家的首都开放签署,3个指定保存国和其他50个国家的政府在这一文件上签字。1970年3月,条约生效。

  人民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的意义或作用在哪呢?

  滕建群:条约的签署是以美国、苏联和英国有核国家与其他无核国家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尽管它有歧视色彩,但仍然成为今天国际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重要文件之一。内容包括:有核国家承诺不向无核国家扩散核武器,而无核国家不接受有核国家的核武器扩散,同时每个成员国承诺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及其核查,以“防止核能自和平转移作为核武器或其他爆炸器械之用”。条约还规定了促进和平使用核能和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等内容。

  应该指出的是,条约的签署和生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当前国际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重要基础之一。该条约被称之为“自核时代开始以来在裁军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协定”,是“争取和平事业中的一项主要成就”。

  条约反映了当时国际主要势力角逐的基本特征:美国、苏联、英国等有核国家成为达成此条约的始作俑者,而发展中国家也看到了这一条约的积极意义:第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为规范国际行为的国际法则,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核技术和核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第二,规范了和平利用核能的行为,有利核技术造福于人类。

  但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是不均等的,甚至带有歧视性。无核国家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美国、苏联、英国等条约的提出者,即使是在条约签署并生效后还接二连三地进行核技术改进,加速核武器的横向和纵向扩散。部分国家,如印度则以条约具有歧视性而拒绝参加该条约。

  人民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个什么性质的条约?

  滕建群:从国际法理的角度看,条约是规范所有国家的国际行为准则,但它有先天不足。条约并不具有强制性,对不参加此条约和退出此条约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和惩罚性措施。

  我们知道,联合国现191个成员国中有188个批准或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从条约出炉之日就拒绝在其上签字。各国拒绝签约的理由可以找出许多,如印度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歧视性的国际条约;而巴基斯坦则坚持,印度签署该条约,巴国也会签约的;以色列则以民族利益拒绝在条约上签字。2003年1月,朝鲜政府宣布退出其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国际社会并没有对朝鲜采取什么强制性的措施。在对付违约国家方面,倒是大国经常动用制裁手段,来惩罚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和其他国际法准则一样,《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其局限性,这是当时条约制订者相互讨价还价和妥协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条约不完善,所以自生效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完善国际防扩散机制的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弥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各种保障协议存在的漏洞,同时也防止发达国家为争夺国际核能源市场而采取随意的出口政策。这些措施成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延续和补充。其中包括:(1)赞格委员会,就向无核国家出口原子技术做出相应的规定;(2)核供应国集团和核供应国准则。1974年,核供应国家于伦敦谈判达成了出口核技术准则。(3)《导弹及其技术出口制度》。1987年,由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等7国共同提出导弹及其技术出口控制制度,目的是为了对导弹技术、导弹部件和完整的导弹体的转让进行限制,放慢导弹扩散的速度。

  人民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滕建群:条约的核心思想有三:一是防扩散;二是核裁军;三是和平利用核能,共有11个条款,内容包括:(1)有核武器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武器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并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2)无核国家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3)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4)把和平利用的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技术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条约第8条规定,条约生效5年后,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缔约国会议,审查条约的实施情况,以保证条约序言中的宗旨和本条约内容的各项条款正在得以落实。此后每隔5年,召集审查本条约实施情况的大会。

  人民网:每次审议会议结束都有一个《最后文件》,上一次会议《最后文件》的闪光点是什么?

  滕建群:《最后文件》是大会结束时发表的重要文件,它吸收各成员国的智慧和建议,比较全面反映出有关各方对推进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的关注点。第6次审议大会的主要成果是写在《最后文件》中的“13个步骤”,步骤是对条约具体措施的细化,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是由巴西、埃及、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南非和瑞典7个所谓“新议程国家”提出来的。内容涉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暂停核试验、核裁军、核材料处理、核查等。

  人民网:第7次审议大会的主要分歧在哪里?

  滕建群:在于把当前的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进程引向何方?无核国家坚决要求,有核国家应根据各自承诺,落实上次审议大会提出的“13个步骤”,保证在核禁试、核裁军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此次会议上完全改变了立场,而只谈扩散问题。这无疑对那些主张核裁军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国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伤害无核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3日,伊朗外长哈拉齐在第7次审议大会上发言时强调,和平利用核技术一直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主要目标。一些国家试图以防止核武器扩散为借口,限制别国寻求和平利用核能。这一态度违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精神。

  人民网:出现这种矛盾预示着什么?

  滕建群:这种尖锐矛盾,是当前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里矛盾的具体表现,联合国只是给有关各方提供了展示矛盾的舞台。近年来,由于大国单边主义盛行,传统意义上的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不再被重视,过去大国通过谈判来解决军备控制领域里的争端,现在更多地让位于强制性的打压措施,甚至出现使用武力解决扩散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动武,并一举推翻萨达姆政权就是一个例证。

  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无核国家放弃自己不发展核武器的信念,而转向寻求核武器。在当前国际环境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变成贫穷国家与富国相对抗的重要工具。南亚一位退役的陆军参谋长在总结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时说,“没有核武器,不要打美国人。”其意思不是要与美国打一场核大战,根据他的逻辑:如果伊拉克拥有核武器,多国部队也许就不敢长驱直入伊拉克腹地。印度学者也提出了这样假设:如果当年日本拥有核武器,广岛和长崎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核武器是一种威慑性政治武器。武力推翻国家政权也好,实施经济制裁也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正本,还必须清源,从源头上解决核武器扩散问题。

  人民网:在当前国家安全领域,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以提升,你如何看这种变化?

  滕建群:当前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中出现了既冷又热的怪现象:冷的一面是,传统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很少有人问津了,这么多年除了在地雷等小型武器谈判方面达成一致外,核生化武器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热的一面是,防扩散正成为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战略任务。(防扩散是non-proliferation, 美国现在更愿意用反扩散counter-proliferation一词,后者更强调先发制人),也成为大国国际合作的一个共同点。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演变。

  仅从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来看,5年时间里发生许多事件,这里略举二三:(1)朝鲜半岛核问题重新提及,“六方会谈”举步维艰。(2)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的“9·11事件”,大国安全观发生根本变化(3)巴基斯坦卡迪尔·汗核走私网被破获。(4)利比亚放弃核生化武器计划。(5)伊朗核问题重新露出水面,欧盟国家走上解决中东核问题的前台,并稍有所建树。(6)韩国核武器计划曝光。(7)联合国2004年通过1540号决议,提出“非国家行为体”概念(即个人或组织,而不指主权国家)。(7)联合国今年通过《应付核恐怖主义国际公约》,对拥有、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或核材料的个人或集团进行了定义。

  这一切对当前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进程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人民网:当前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滕建群:一是大国主导了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进程,主谈防扩散,而不再谈核裁军和军备控制。二是国际社会不但关注主权国家,而且关注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关注他们的扩散行为。三是无核国家继续为争取有核国家的核裁军而努力着,出现了“新方程联盟”这样一些由多个政府组成的国际实体和诸如国际禁雷运动这样一些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实体,成为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进程的主力。

  我认为,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信赖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有核国家做出必要的妥协和实质性让步,真正在防扩散、核裁军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发挥表率的作用,并对无核国家做出安全保证;二是无核国家继续恪守不拥有核武器的信仰,并保证不涉足核武器的研究与发展,与此同时不懈地推动大国在核裁军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国际社会才不会担心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核威胁降落人间。这也许有些理想化,但我们必须往这方面努力,毕竟人类的文明财富是经过几千看积累和沉淀才形成的,而核武器有可能使这种文明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

  人民网:最后请您谈谈中国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里的作用?

  滕建群:中国应该说是当前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里的一面旗帜,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和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在有核武器国家中独树一帜。

  2004年5月,中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现在正申请加入《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等一系列国际防扩散机制中,中国正以的新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中去。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做出了不懈努力,从“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东道主,中国所提出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

  这一切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会继续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做出贡献,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领域也不会例外。★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