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德联邦参议院通过欧宪条约:德国的积极信号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 18:44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于涛

  德国联邦参议院27日通过《欧盟宪法条约》(以下简称欧宪条约),标志着德国完成欧宪条约的批准程序,成为欧盟25个成员国中第9个批准欧宪条约的国家。德国选择27日批准欧宪条约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向将于29日举行的法国全民公决发出积极的信号,鼓励法国民众对欧宪条约投赞同票。

  德国没有悬念

  由于本月12日德国联邦议院以绝对多数批准欧宪条约,因而参院的投票结果没有任何悬念。特意来到德国的欧宪条约之父、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德国联邦参议院投票之前强调,欧宪条约是欧盟未来运作的“使用说明书”,他衷心呼吁法国民众投赞成票。德国外长菲舍尔则表示,如果法国对欧宪条约说“不”,那么几十年内将“不会再有一部更好的宪法”。德国参议院议长普拉策克在表决后指出,欧宪条约是欧盟未来发展的“里程碑”,德国已迈出批准条约的重要一步,将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法国”。

  德法两国向来被称为欧盟的“发动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共同推动的结果。欧宪条约也是在两国共同主导下制订的。2004年10月欧盟各国首脑在罗马签署欧宪条约之后,舆论对该条约在各成员国获得批准普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在德法两国,民调显示绝大多数民众赞成欧宪条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总统希拉克才决定通过全民公决方式批准该条约,以在政治上更多地得分。

  施罗德的选择

  法国最新民调显示,法国民众极有可能通过在全民公决中说“不”给希拉克和欧盟以沉重打击。因此,舆论认为德国总理施罗德选择议会批准欧宪条约有先见之明。

  实际上,施罗德选择议会批准方式,而不是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首先是德国宪法中没有关于全民公决的规定。举行全民公决的前提是必须修宪,这在德国绝非易事;其次是德国主要执政党社民党和主要反对党联盟党都支持欧宪条约,而且出于各自考虑都不主张举行全民公决;最后是德国政府面临严峻的国内改革问题,不愿再因欧宪条约而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

  德国虽然没有通过全民公决方式批准欧宪条约,但德国议会投票结果表明,欧宪条约在德国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德国民众是欧洲联合最坚定的支持者。德国融入欧洲,建设统一的欧洲,是防止战争再次在欧洲爆发,维持欧洲持久和平和福祉的必由之路,早已成为德国的社会共识。相对其他欧盟成员国,德国民众的欧洲意识更为强烈,而民族国家意识相对较弱;其次,德国是欧宪条约最大的获益者之一。在传统的法德轴心中,通常是法国居于政治主导地位,而德国在经济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但随着欧盟东扩和一体化加深,德国由于居于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和统一后强大的综合实力,开始在欧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政治角色。根据欧宪条约中的“双重多数表决机制”,德国作为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拥有分量最重的表决权。

  在法国“打擂台”

  实际上,德国国内也存在反对欧宪条约的声音,反对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几个小党中,自民党主张修宪全民公决,绿党宣称应该由欧盟各国在同一天举行全民投票,民社党则从根本上反对这样一部欧盟宪法。

  参议院投票表决刚结束,属于基社盟的一名联邦议会议员就向德国宪法法院状告议会的做法违宪,这等于给德国在法律上最终完成欧宪条约的批准程序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障碍,因为德国总统很可能要等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之后才能在欧宪条约上最后签字。

  此间有媒体指出,由于德国是议会批准,因此难免给人以政治精英阶层主导民意的印象,这可能会对法国全民公决产生负面影响。也有评论认为,如果目前也在德国举行一次全民公决,欧宪条约有可能像在法国一样面临通不过的前景。尽管有种种非议,施罗德已决定到法国为赞同欧宪条约的阵营造势。而刚刚宣布退党的社民党前主席拉方丹也准备在巴黎为反对派阵营鼓劲。德国两派在法国“打擂台”,可见德国政坛对欧宪条约也存在不小的分歧。不过,最新民意调查表明,在德国支持欧宪条约的民众仍居绝对多数。

  欧盟委员会27日对德国批准欧宪条约表示欢迎,称这是对即将举行的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向施罗德发来贺信,称这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显然,他们希望德国的榜样能向法国民众发出积极信号,促使更多的人在全民公决中投下赞成票。(新华社柏林5月27日电)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