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风洞赤子——记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工程师刘政崇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20:41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5月25日电 通讯:风洞赤子——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高级工程师刘政崇

  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 新华社记者奚启新

  在我国四川西北的群山深处,有一个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风洞群。我国
自行研制的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都要在这里进行空气动力试验。

  风洞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的众多建设者中,高级工程师刘政崇是他们的突出代表。他主持和参与设计了11座不同型号的风洞,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国防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买来,只能靠我们自己”

  风洞是研究气流与物体相对运动、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设备,风洞试验直接决定着飞行器的升级换代。因而,风洞被誉为航空航天飞行器诞生的摇篮。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航空和航天飞行器,一大批型号需要在风洞里进行空气动力试验。然而,由于国外对技术实施严密封锁,在国外做试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被拒之风洞外。

  1967年,我国的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开始筹建,风洞建设正式启动。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年仅26岁的刘政崇成了创建者中的一员。那时,他们对风洞设计知之甚少,规划建设中的一座座风洞,有的连图纸都没有。

  怎么办?刘政崇说:“国防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买来,只能靠我们自己。”

  喷管是风洞产生均匀高速气流的重要部件,是风洞的“心脏”。拥有“柔壁喷管”的风洞,可以模拟跨超声速区域内任何一个速度。因而,能否设计和制造出“柔壁喷管”,成为跨超声速风洞性能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

  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的风洞仍采用落后的“固块喷管”,试验成本高昂,获取的数据量也非常有限。为了需要,国家一度准备从国外引进一套“柔壁喷管”。

  “1800万美元!”对方开出的价码,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于是,我国在研制第一座0.3米跨超声速风洞时,决定向全国招标,自主研制“柔壁喷管”。在没人敢接受任务的情况下,当时仅是助理技术员的刘政崇,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带领课题组,经过艰难的探索和攻关,终于研制成功“柔壁喷管”,填补了我国风洞建设史上的空白。

  1979年,刘政崇领命研制1.2米风洞“柔壁喷管”。从0.3米风洞到1.2米风洞,这是质的飞跃。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设计方案成功后,他又进驻生产厂家,一住就是一年零三个月,完成了重达300吨的“柔壁喷管”加工任务,在我国非标准设备机械加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决不跟着国外亦步亦趋”

  1995年,设计一座亚洲最大的2.4米引射式跨声速风洞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刘政崇的肩上。

  “我们要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决不跟着国外亦步亦趋。”刘政崇说。

  他突破常规,在国际上首次创造性地采用多喷管引射器方案,实现了跨声速风洞常压与增压运行,试验雷诺数为世界常规跨声速风洞之最,马赫数和总压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创造了世界风洞建设史上“时间最短、投资最少”两个第一。

  这座风洞的建成,结束了我国无世界级跨声速风洞的历史,标志着我国跨声速风洞的整体设计水平和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随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种风洞又成为风洞设计发展的新方向。我国新型直升机、战斗机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对特种风洞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

  年近花甲的刘政崇又开始了新的征程。2000年,他担任我国第一座直径为5米的立式风洞建设的总设计师;2001年,刘政崇担任4.5米直流式立式风洞及其引导式风洞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提出了直流开口射流布局方案,为这一风洞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他担任2米超声速风洞的副总设计师,为我国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成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

  刘政崇原来只有中专学历。他靠什么登上了风洞研究的高峰?“一个人的聪明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勤奋,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刘政崇说。

  近年来,刘政崇还提出了我国风洞设计发展的新思路,即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发展,向全面的多条件下的复杂风洞设计转变;突破科研机制上的瓶颈,打破气动和结构上的设计差异;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把结冰风洞、热结构风洞、大型运输机风洞、汽车风洞,特别是4.8米跨声速风洞等十大主力先进性风洞列入重点攻关项目……

  “假如有来生,我还搞风洞”

  一座风洞到底有多少个零部件,很少有人计算过。但小到一个螺栓都要进行画图设计、加工,却是不争的事实。

  刘政崇对每一座风洞的研究,就是从成千上万张设计图纸起步的。他说:“如果图纸出了误差,就可能严重影响后期建设工作;如果零件加工出现问题,就可能使风洞毁于一旦,给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997年,在2.4米跨声速风洞设计中,刘政崇提出了“零差错”,先后审校设计图纸21000多张,编写气动、结构、测量、控制和液压等专业技术文件400余份,纠正大到数据、小到标点的差错300余次。

  他还到加工运动部件的工厂跟踪作业,当起了驻厂军代表。一次,他发现一种大型调压阀存在缺陷,连续监督工厂返工5次都不过关,厂方以材料费过高为由拒绝再次加工。在他的坚持和说服下,厂方最终接受了再次返工的要求。

  在1.2米风洞进行第一次吹风试验时,刘政崇毫不犹豫地爬上了柔壁喷管顶部。在110分贝的巨大噪声中,他趴在风洞上面,像欣赏自己孩子一样贪婪地观察喷管的密封和震动……试验结束后,当人们将站都站不稳的刘政崇从喷管上搀扶下来时,他却开心地笑了:“第一次吹风就圆满成功,柔壁喷管争了气!”

  1996年,2.4米跨声速风洞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当天,当8088吨水注入到4个大气压时,风洞一个支撑点突然传来巨大的断裂声。刘政崇临危不惧,第一个冲上前去检查故障部位。试验成功后,他又进入洞中仔细检查每一个阀门的安全性能和受力状况,认真记录下详细的数据。

  “风洞建设是一项集体性事业,离开了大家的团结协作将一事无成。”刘政崇说,“我为我一生的抉择感到光荣。假如有来生,我还搞风洞。”(完)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