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莫为“名”所累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7:41 解放军报

  先讲一则故事:宋代一诗歌“票友”,因会写几首歪诗而以“著名”自誉,且常以攀附名人为荣。一天此人与大文豪欧阳修同船过渡,无名诗人言谈中卖弄自己是诗坛大腕儿,与欧阳修是“铁哥们儿”云云,遗憾的是他并没见过欧阳修,自然不知道同船者即是欧阳修。听到这无名者的攀附,同船的欧阳修实在受不了,信口说得一首打油诗:“二人同乘舟,去找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这则轶闻,且不说确实与否,拿来讽刺那些动辄以著名自誉,或沽名钓誉,或攀龙附凤者,是再恰当不过了。

  近些年来,媒体上“著名”二字忽然间使用频率高了起来。搞了几天新闻,便自誉为“著名记者”;写了几首诗歌,便自称“著名诗人”;写了几篇小说,便觉得是“著名作家”;唱得几首歌曲,也便以明星自誉,有的千方百计“借名”,有的恶意炒作“出名”,于是“名家”满天飞,处处有“大师”。然而,不知何故,这“著名”虽然时时见诸报章文字,给人留下印象的“著名”者却实在寥寥无几,反而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坛实实在在缺少像巴金、老舍、曹禺、范长江那样的“著名”者。细细一琢磨,又自觉是情理中事,“著名”泛滥于文坛而文坛又乏于名人,实乃是“著名”贬值后的一种必然。“著名”这一有特定含义的严肃之词,于今变成了逢场作戏、互相颂扬的客套话,变成了一顶可以随意互赠的桂冠。

  其实,以中国文化传统而论,对“著名”向来是谨慎使用的。有句出自田夫野老之口但又充满哲理的话,倒是值得人们品味,叫做“人怕出名猪怕壮”。何以如此?因为你一旦有了名,你自然将自己的言行举止置于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你的某些举措于常人或许视为正常之举,而于你,却常常成为人们私下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实在太多了。所以,真正的名人大家,视“名”淡如水,从来也不敢以名家自居。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发现先生有许多关于“名”的著名论述。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并不觉得我有‘名’,即使有之,也毫不想因此而作文更加郑重,来维持已有的名,以及别人的信仰。”(引自《鲁迅全集》第7卷58页)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对于“名”的观念。他不仅自己对名不屑一顾,而且谆谆告诫人们,“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引自《鲁迅全集》第6卷289页)或许正因为如此,鲁迅从来不敢丝毫以“著名”自誉。他以文学解剖别人,鞭挞丑类,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对自己的文字,他自称“速朽”,也反对别人以“著名”加以赞誉。然而,历史却证明,鲁迅的作品是不朽的,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光辉。那些常常以“著名”自我标榜的人,却恰如瞬间的流星,一现的昙花。

  这些道理似乎都不算深奥,但一俟联系自身,一些人却常常为“名”弄得晕头转向。当别人以“著名”称赞自己时,非但不能自制反而窃自欢喜得很;有的一旦有了点名声,就立即做作卖弄起来,时时处处摆出一副学者大人相,讲话作文云山雾罩地让人不懂,在我看,很有点旧戏中的小丑样。还有的把名声看得太重,别人称自己是著名,自己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以为满世界都在注目自己,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百岁老人巴金先生可谓著作等身,自我评价创作成绩时,只有淡淡的一句话:说了一些真话(指《随想录》)。文学巨匠夏衍先生临终前评价自己:一生写了很多东西,只有《包身工》尚可传世。大师们大多是淡然看名的。我以为于为文者来说,大可不必将自己的那点成绩看得太重;哥们姐们廉价赠送你的“著名”,也大可不必当真,权当耳旁风,听听而已。(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