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二战反思之经济篇:相互依存 抑制战争之钥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01日 10:48 解放日报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新老资本主义列强在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争夺仍处于无序状态,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使社会矛盾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日本、意大利纷纷选择了法西斯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走出战争的废墟,人们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而此后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规则的制定,推动着世界日益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今,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理性因素。

  主持人:本报记者钱斐

  嘉宾: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侯若石(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记者:有观点认为,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艰难局面,使民众的绝望情绪成了孕育法西斯暴政的温床,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这场危机和二战之间的关系,您作何评价?

  华民: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遇挑战,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经瓜分完了有限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而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导致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增加。新兴工业国家需要发展,就要扩张殖民地,重新瓜分利益,夺取所需一切。而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发育期,无组织无规则。因此,后崛起的工业国家如日德等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夺取资源。另一方面,一战使欧洲遭受重创,就是战胜国也是元气大伤。欧洲整体缺乏经济发动机,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然而1929年美国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则使这台新经济增长机也熄了火,并波及世界。整个世界因此陷入经济困顿的绝望之中。正是在这种混乱和不满中,法西斯的上台得到民众的追随,希特勒提出通过战争来刺激经济,经济危机无疑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

  侯若石:事实上,危机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它片面谋求利润,牺牲了普通劳动者的福利。消费增长赶不上规模生产的供给扩张,导致了经济大衰退,并最终导致战争的悲剧。

  记者:二战前,全球市场呈现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而扩张市场、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欲望,成为爆发战争的重要诱因。战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明显增强,并逐渐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在战争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未来世界经济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华民:二战前正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占上风的时期。在经济危机期间,更是大打贸易战,组建经济圈,实施市场分割,这对于像德、日这样还未从一战阴影中走出来却又急着扩张的国家来讲,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迫使它们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

  二战后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奠定了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基础,使国际社会成为一个有序理性的世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框架。联合国、IMF、WTO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制定了游戏规则。由于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共同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的合作愿望也得到提高。

  侯若石:世界大战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特定的物质条件。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前后,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严厉保护本国市场,主要国家货币竞相贬值,各国进一步提高关税率,国际资本流动受阻。各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加剧,使二战的爆发无可避免。

  鉴于二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1945年之后,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由全球贸易体系、全球金融体系和全球生产体系等三个部分组成的全球经济体系。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强,这在全球生产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从贸易角度看,各国商品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有一个双方利益均衡问题,任何一方打破这种均衡,对贸易双方而言就可能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符合世界的共同利益。

  记者:二战后,西方国家尤其是饱经战乱的欧洲出现了防危机理论和新经济动向,纷纷采取了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大力培育中产阶级等措施,体现出各国吸取历史教训,意欲消解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努力。您如何评价战后出现的这种所谓“新资本主义”现象?

  华民:我更愿意称这种现象是一种“非资本主义化”倾向,是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行的一些改良与完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有效的做法。

  二战前,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严重缺失,弱势的中下层民众在遭遇社会动荡时没有保障。二战后,为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西方国家出现了“非资本主义化”的发展,采取措施改革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美国推行凯恩斯主义,将计划因素引入市场经济,实行政府调控,有效防止了危机的外部化。而欧洲在战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收入再分配来解决国内矛盾,从而形成了高福利国家现象。

  侯若石: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要归功于知识经济的出现。二战后,知识经济开始兴起,实行了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生产投入,经济发展要靠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智力资源无法用军事对抗的方式来争夺。冷战结束与知识经济的启动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并非偶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也非人的主观臆断。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被用于扩张,多用自然资源者为霸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用于节约,少用自然资源者为俊杰。

  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相应不断调整,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的中产阶级的出现,以及企业从单纯牟利转向担负社会责任,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记者:二战在削弱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经济强国。美国成为世界经济老大,它又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复兴,并扶持日本战后的经济重建,使之成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您如何解读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战争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

  侯若石: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出现了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局面。从经济角度看,形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较量。冷战结束,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失败的结果。二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使它们与美国的经济水平趋同,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三是,由于殖民主义的灭亡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的普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由于这些国家谋求工业化目标,有人担心它们会过度使用世界资源,导致世界大战卷土重来。对此,中国的回答是,我们的发展将不再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换取增长的成果,而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增长。

  华民:战争因素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主体在西欧。战后,欧洲元气大伤,美国成为经济上最大的赢家。与此同时,日本和西欧各国的经济在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以后不断增长,并形成了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地区)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这是战后世界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变化的表现。


评论】【军事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