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代的鼓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06:59 解放军报 | |
第一次认识田间的诗是高中时读到的一段节选: 我们/战斗的/呼吸,/不能停止;血肉的/行列,不能拆散。//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的活着,/也不能/屈辱的死去。 一句话分几行说,这种诗我还是第一次读。但读起来很有劲,很振奋。短短的几行诗 当了兵,虽然没有战斗过,却总有一种“战斗就在眼前”的紧迫感,就更喜欢这首饱含战斗激情的《给战斗者》。以后,在我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又有幸读到了全诗,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田间的一些“战斗”经历,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给战斗者》创作于1937年底。此诗题为《给战斗者》,意即献给所有拿起武器,反抗侵略的中国人民。全诗没有格律讲究,完全是根据作者的情感起落和笔端的自由抒写而成。诗的开篇,诗人以极其冷静的笔调写到“日本强盗来了”,“用它底刀,嬉笑着——人民的生命,劳苦的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敌人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灾难。接下来,“吹起冲锋号”,“巨人似的,雄伟站起”,很自然地过渡到“七月,我们起来了……”,诗人以兴奋的心情描述了全民抗日,以及抗日的理由:“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在第三节,诗人以一种无限的依恋深情,无比粗犷鲜明的语言,追溯了我们民族遥远的过去,“我们曾经用筋骨,用脊背,开扩着——粗鲁的生活。”到第四节,作者又把笔转向今天,提出疑问“敌人来了”,“——是战斗呢还是屈服?”针对这个问题,诗人在第五节作了鲜明的回答:“我们必须战斗了”,我们“不能/屈辱的活着,也不能/屈辱的死去”。第六节,诗人进一步激励人民:“不怕死,也不会死,宁死也不屈服”,“前面就是胜利”。最后一节只有五行,“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要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诗人告诉我们战死沙场也比做亡国奴更光荣,更骄傲。 这首诗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受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诗作者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的诗人”,说他的诗句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鼓舞你爱,鼓舞你恨,鼓舞你活着”。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战斗的激情,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不自禁地迈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走向战场,迎击敌人。 今天,我们再次读着这首诗,更能感觉到它的历史的厚重感,时代的先锋性,以及那种“不能/屈辱的活着,也不能/屈辱的死去”民族情绪的延续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将“永远不朽”,这种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一篇大文章,做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培育是靠点滴积累而成。一句标语、一首“街头诗”、一幅宣传画……都有可能对我们有所激励。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鼓手”,战场上,可以为“战斗者”擂鼓助威。一个诗人的战斗永远不能离开他的时代。(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