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浦江之畔的“新星群落”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07:04 解放军报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一些人热衷于出国留学的时候,这里却招来了大洋彼岸的博士后;当不少人争着出国考察的时候,这里却每月都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交流……

  这个朝气蓬勃的科技创新团队,是浦江之畔一个耀眼的“新星群落”:平均年龄不到
35岁,80%拥有博士学位,人人有国家级科研课题,个个有原创性科技成果。2004年11月,他们的最新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发表,成为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国际免疫学权威专家称:“这一研究成果是免疫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将带动免疫学领域的发展”。

  1这个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曹雪涛,是博士生导师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28岁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从知识产权的源头自主创新”,是他给教研室科研工作定下的规矩。

  1995年,31岁的曹雪涛敏锐地把教研室学科方向调整到基础免疫学研究上,主攻“树突状细胞研究”。树突状细胞好比人体的哨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或人体细胞病变时,树突状细胞会立即察觉,并“通知”淋巴细胞去“围剿”。

  十几年前,世界对树突状细胞还知之甚少。后来,人们才发现它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于是,对这个小小细胞的研究顿时成为世界一大热门。

  中国人如何在这个研究领域抢占一席之地?曹雪涛的科研理念独树一帜:不要总是人家发现一个新细胞因子,我们就“跟踪”、“追赶”,要换个思路,从源头创新!

  原创,需要用最新的信息激活头脑。10年来,他们想方设法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足迹遍及美、法、德、日、英等国著名医学中心、实验室和研究所,与国外10多所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免疫学教研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学业务,重点看世界一流学术杂志刊登的著名学者的论文。记者旁听了他们的一次研讨例会。首先,宣读一篇国外顶级杂志上的最新论文,“剥离”出它的创新点;然后大家七嘴八舌挑文章的缺点,提出充分证据进行质疑;最后谈这篇论文对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提出新的研究设想。创新的灵感在高起点上碰撞,星星之火逐渐化作燎原烈焰。10年间,他们取得5项突破:发现了树突状细胞两类新的生物学功能,发现了一种树突状细胞的新亚群,建立了人类免疫细胞基因文库,发现了树突状细胞介导肿瘤治疗新途径,研制的树突状细胞瘤苗通过国家鉴定。

  2教研室实验楼的窗下有一片小树林,每天清晨,林中悦耳的鸟鸣声令人心醉。然而有时也会夹杂一两声“嗷嗷”叫声,这是创新团队的年轻人苦熬若干个通宵后,在为自己的新发现、新进展纵情欢呼。

  10年,为了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小树突状细胞,这些年轻人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于益芝教授与妻子达成协议,35岁前不生孩子。万涛副教授家庭负担重,每晚回家安顿一下妻儿,就默默回到实验室工作……

  巧得很,教研室不少感人的攻关故事都发生在除夕之夜。女讲师刘书逊回天津老家过年,大年三十接到国际长途电话,投给国外某杂志的论文,编辑部要求立即修改,于是她立即返回上海。讲师安华章和蒋应明,也是除夕之夜在老家做年夜饭时,接到了国外学术杂志要求修改论文的急电。父母家里没电脑,他们只好敲开一家网吧,钻进去干了一个通宵。说起这些事,他们觉得挺平常:“西方没有春节。人家就是不催,我们也要抢时间啊!”他们明白,在科技创新能力决定国家战略利益的今天,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时不我待,只能奋力攀登。

  采访中,他们经常提起曹雪涛教授讲的“摘苹果战略”:搞科研如同进果园摘苹果,好摘的大苹果已经被前人摘走了,要想摘取那些挂在高枝上的大苹果,只有努力跳起!

  37岁的副教授章卫平,1993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留校后,就一直潜心研究树突状细胞。十年磨一剑,他终于成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获得者。陈涛涌博士从2001年开始瞄准一项前沿课题攻关,目前,他的科研论文已得到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回应。

  于是,一个个“大苹果”被他们摘在手中。曹雪涛教授应邀在美国国立卫生学院讲学时,一位当地华人科学家犹豫半天,还是忍不住问道:“您的成果,真的是在中国做出来的?”

  曹教授笑答:“我确实从您的故乡来。”

  3 免疫学教研室有一种神奇的氛围。用大家的话说,是“免疫文化”。

  这里,每个人都相信,科研活动就像人的肌体,它的健康,依赖每一个细胞的和谐运转。这里,每个人既相信自己,又相信战友……

  对此,曹雪涛说得简明扼要:“我们是一个有机体!”从1997年始,教研室把科研工作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划分出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蛋白质纯化等多个研究小组,相互借鉴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力量。万涛副教授带领的免疫药理研究小组目前正在做一项重要的实验,遇到难题时他就去找分子免疫小组求助,同事们都鼎力相助,谁也没有“留一手”。

  既是分工协作,就不免有“红花”与“绿叶”的差别,副教授陈国友带领的蛋白质工程小组就是一簇绿叶。如果没有他们高质量地完成蛋白质纯化,教研室每项研究几乎都无法进行。但是,他们永远不会作为“前三名”作者,出现在科研论文的评定中。

  对此,陈国友说:“我们这个团队的目标是摘取枝头的大苹果。尽管我们不能最后伸手摘到苹果,但是我们明白,扶梯子的人总是不可缺少的。”

  于是在这个教研室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气: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大家在和谐的氛围内,聚精会神搞科研。

  协力攻关,时间节省了,经费节省了,科研效益直线跃升。目前,他们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4篇,获得国内7项高水平科研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4项,其中12项已获得授权;研制的两种生物高技术产品,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4年仅31岁的女副教授李楠,短短几年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篇,并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十五”重大专项课题。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站在前面的战友总是伸手把我牵上来!

  搭建高起点平台,让小人物也能跃过“龙门”。在免疫学教研室,大家有这样一个共识:作为创新团队的成员,大家的起点可以不同,但是一旦加入这个团队,就不允许掉队落伍,大家只有抱成一团,并肩前进,才能在抢占科技创新前沿的征程中保持领先。

  徐红梅讲师的研究课题在一个阶段陷入困境,教研室多次集体讨论她的研究课题,同一研究小组的安华章博士主动去帮助指导她。经过努力,小徐的论文在国外《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博士研究生郭振红,一段时间实验结果总是跟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她摆出自己的观点与导师争论,曹教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而是和她一起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论证。结果,他们发现了树突状细胞调控作用的新机制。后来,郭振红的论文成为教研室第一篇在国际著名杂志《血液》上发表的文章。博士研究生刘书逊在完成论文课题时,实验研究历时半年未达预期结果,她心急如焚。课题组成员一起帮她“会诊”,建议她把研究方向放在某一种“假想”上。后来,小刘的课题按此思路取得原创性成果,论文在国际著名的《免疫学杂志》上发表。

  如今,在教研室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几乎都有高水平的论文在国外刊物发表。来此参观的国内外同行赞叹:这里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达到了博士研究生的水平!

  短评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人人有国家级科研课题,个个有原创性科技成果。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的创新业绩令人鼓舞!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坚持自主创新,在国际免疫学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进行原始创新,必须有独树一帜的科研理念。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的创新实践表明: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如果没有原始创新,仅靠跟踪、模仿,最终还会受制于人。只有坚持从源头创新,在关键技术上率先实现突破,才能牢牢把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进行原始创新,要有锲而不舍的钻劲和韧劲。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的科技工作者,百折不挠,甘守寂寞,他们的实践昭示我们,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坎坷,报效祖国的信念和追求不可无,赶超世界一流的志气和骨气不能丢。

  进行原始创新,离不开科研协作中的团队精神。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交叉性、综合性、融合性的特点,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打造和谐攻关的团队,携手攀登,并肩前进,才能在抢占科技创新前沿的征程中始终保持领先。(来源:解放军报第1版)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