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记者在台北亲历台湾当局封杀大陆媒体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7:21 国际先驱导报

  台湾当局一纸令下,两家大陆媒体无端被“封杀”。新华社及本报驻台北记者赵丹平说:“公道自在人心”

  国际先驱导报驻台北记者赵丹平报道 这次到台北驻点采访,事先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也料到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惟一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会在台北遭遇“封杀大陆媒体”这档子事。4月10日,就在我即将结束任期的4天之前,台湾“陆委会”决定:暂缓大陆
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来台驻点采访,何时再度开放需视两岸气氛而定,没有时间表。

  从新闻记者到“新闻人物”

  早在4月初,就有消息灵通的朋友私下告知,当局有关部门要对大陆记者在台驻点事宜“进行评估”。朋友提醒:现在岛内政治气氛不好,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大家当时预感到,台湾当局可能要在大陆驻点记者身上找点麻烦。

  4月9日晚上,陆续有最新消息传来,令我吃惊:当局有关部门将暂停发放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的入岛许可。当时《人民日报》驻点记者郑固固正在台湾南部采访,我们通了电话,因为不知道当局有关决定的确切内容,所以对事态的严重性无法准确评估。我们当时估计一种可能是让我们在岛内停留到期满,但不允许下一批记者入岛;不过让我们马上出境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无论如何,我们都感到,当局的举动非同寻常,我们剩下的几天将面对前所未有的紧张、困难局面。

  4月10日一大早,看到当天出版的《联合报》,二版头条位置赫然写着《新华社 人民日报 我中止来台驻点》。《联合报》的消息马上引起岛内媒体的关注,各家电视台开始跟进,陆续播出了采访“陆委会”主委吴钊燮的报道。午后,“陆委会”网站上刊出了有关此事的新闻稿,指责大陆在《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恶意扭曲政府推动两岸和解的原意,对于台湾民意的高度不满则置若罔闻”;称新华社及《人民日报》驻点记者“配合中共的政治宣传手法,在台湾采取偏颇的报道方式”,“有刻意误导大陆民众之嫌”;所以将“暂缓”两媒体来台驻点。周末的宁静一下被打破,我这个来台湾采访新闻的记者,无端成了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

  从中午开始,台湾媒体同行打探消息、询问看法、要求采访的电话就接连不断。我除了在第一时间把有关消息报回总社编辑部外,剩下的时间便是回忆:我究竟哪条稿子是“偏颇报道”?我“刻意误导大陆民众”了吗?

  当局言论只是借口

  我3月15日晚抵达台北,第二天一大早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二十多天来,我采写了台湾专家、学者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反应,报道了“三一九枪击案一周年”和“三二六大游行”;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赴大陆参访、“台联”参拜靖国神社等“硬新闻”,到《竹山品茶》《台北访姜昆》等“软特稿”,还有与我同行的摄影记者赖向东所发回的大量图片新闻,诸如“名人故居”“台北捷运”“珍珠奶茶”“阳明山花季”等专题报道,我想不出我们哪条新闻不是客观事实,哪条报道反映的不是台湾真实的情况。

  台湾有关部门搜集了我和郑固固的若干“罪证”,其中一条说我报道了在台湾的中国统一联盟主席陈钦铭、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等人支持反分裂法的谈话,是“朝台湾民众支持反分裂法的方向报道”。这让我回想起3月20日那天下午,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中华教授协会、民主团结联盟、和平统一促进会和新同盟会五家民间团体共同主办“三二六游行真相记者会和演讲会”,揭露当局和“台独”势力煽动游行、挑衅《反分裂国家法》的真实目的,表达希望两岸和平统一,希望与大陆人民共谋和平、安定、发展的强烈愿望。那天现场嘉宾十几位,与会群众约500人。这样一个相当正式、规模也相当大的活动,来采访的除了大陆驻点记者外,台湾媒体只来了一两个人。第二天,岛内除一家报纸在不显眼的位置发了一条“豆腐块”外,其他媒体均不见报道。我感到困惑:难道这些客观事实是不可以报道的吗?难道就因为它与当局立场不同,就应该被淹没在“反制反分裂法”的民粹浪潮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台湾当政者一再标榜的“新闻自由”在哪里?对岛内那些极端“台独”媒体的偏颇报道又该如何处置?

  尤其让我觉得可笑的是,郑固固发出的一篇报道,被当局的新闻官员列为“偏颇报道”的“罪证”之一,当众读出。尽管他刻意隐瞒了这篇报道的新闻来源,但还是有一些人,其中包括两位分别是前任和现任民进党“立委”的人,一下就听出,这原本就是岛内媒体自己报道的,郑固固不过是转发而已。这两位民进党人士私下里同我谈起这件事时不由得摇头叹息。而亲民党“立委”林郁方在“立法院”质询时则直截了当地问:台湾媒体类似的报道内容也要罚吗?

  几天来,我和郑固固不断通过电话讨论这件事。我们的感觉是共同的:所谓“报道偏颇”无非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在接受岛内媒体采访时说得明明白白:“整个事情的来源都是因为中国大陆反分裂法的制定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冲击。”虽然事后“陆委会”官员一再撇清“这不是针对反分裂法的反制手段”,但吴钊燮话已出口,覆水难收。

  记者受到很大伤害

  作为记者,我恪守我的新闻专业,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大陆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一个既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洋溢着现代激情的台湾,一个在政治浪涛中载浮载沉的台湾,一个渴望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台湾,一个中国的台湾!当然,凭我一个人的努力,要达到这些目的还远远不够,但开放驻点4年来,新华社所有来台的记者都是本着这一愿望在努力工作的。可是现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抹杀了我们大家所有的努力和成绩,对我们造成了莫大的伤害,这对我们公平吗?

  毫不夸张地说,这件事给我在岛内剩下几天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我的采访行程不得不更改;计划中的专题报道被迫中断;联系中的采访对象不再愿意接受访问;在一些公开场合,我成为媒体镜头争相瞄准的对象,不再能不受注意地履行记者的职务。难道这是当局所说的开放两岸新闻交流的“初衷”吗?这两天,接连有台湾报纸发表社评或专论文章,批评当局有关部门暂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来台驻点;在“陆委会”的记者会上,台湾同行向在场官员丢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质疑这种不理性、不明智的做法;我在一些公开场合采访时,有不少记者朋友主动上前对我表示关切,他们对有关部门这样“损人不利己”相当地不认同。这让我在委屈与困惑中也感到一丝安慰。

  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国际先驱导报评论:台当局何以拿大陆媒体开刀

  台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正处于“停”“收”“等”“看”的状态,拿大陆媒体开刀对台湾当局是可控性高、风险小的“紧缩”政策选择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前,台“陆委会”以“报导方式偏颇”为由,宣布“暂缓”新

  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这是自2000年11月台湾开放大陆媒体驻台采访以来,台当局在两岸新闻交流方面所采取的最严厉的制裁措施。

  尽管台当局为了寻找借口,给大陆记者强加了不实之词,但实际上这完全是“欲加之罪”,其拿大陆媒体开刀的真实用意不过是要用强硬的手段阻碍两岸交流,制造两岸紧张气氛,以便对岛内近来因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及许文龙发表“退休感言”而带动的一股“大陆热”进行降温。

  紧缩两岸交流

  年初以来,在大陆的积极推动下,两岸关系气氛明显好转,岛内民众要求缓和两岸关系、加强两岸各项交流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岛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台当局也有意对其过去激进的“台独”路线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但是,在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后,台当局却极力歪曲、煽动,举办“3·26游行”,企图凝聚民气,营造岛内各界一致反对大陆的假象,以便影响国际舆论,对大陆施加压力,换取两岸互动的筹码,期望达到在不接受“九二共识”情况下重开两会商谈的目的。

  不过,江丙坤的大陆行与许文龙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表态却让台当局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国民党从大陆拿到的十二点初步成果,几乎涵盖了当前两岸经贸交流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议题。国民党主席连战并已接受大陆邀请,将于近期访问大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表示希望尽早“登陆”。这一切令台当局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岛内政党循此模式与大陆交流沟通,得到大陆方面的善意回应,达成有利于岛内社会民生、受到民意支持的共识,台当局若一味抵制,则有失去民心之虞;若接手推动,又等同于交出“公权力”,丧失主导权,让别人抢下“头功”,自己却要“埋单”。

  许文龙的“退休感言”更是在岛内投下了一颗“强力震撼弹”,不仅让台当局当天精心策划的游行相形失色,而且在岛内工商界引发了连锁效应,对岛内社会人心产生很大冲击。“大陆热”的迅速升温令台当局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中共在挖民进党的根”“民进党执政会崩盘”“情势发生了逆转”“两岸形势很险峻”等看法在其内部占了上风,导致了台当局以“紧缩两岸交流”为基调的政策调整。

  有限的反制

  在4月5日为此专门召开的会议上,台高层达成了“因应两岸政经新形势”的“七点结论”,除警告在野党“有关两岸事务,涉及国家主权及政府公权力行使部分,任何政党、团体或个人均无权代表台湾人民,取代政府公权力”外,还强调“不能一味开放,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管理’”,并要求台“国安”及行政部门“立即检讨调整相关经贸政策”。于是,“暂缓”两家大陆媒体驻点采访成为台当局出手的第一招。

  拿大陆媒体开刀固然会引起岛内民众的反感,也有损台当局的国际形象,但跟限制那些对岛内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两岸经贸交流项目相比,这样做毕竟不会伤及台湾的现实利益,对台方来说可控性高,风险也小。台当局当然很清楚,岛内经济的发展根本离不开大陆,目前两岸热议中的一些经贸议题,虽说总体上是互利双赢,但台湾无疑是得利较多的一方。硬要用“自虐”的方式阻碍两岸经贸交流,不仅过去一再证明并不可行,而且用“政治扭曲经济”的做法在岛内已越来越不得人心,很难推行下去。这是台当局无法摆脱的困境。

  台当局此次的“政策紧缩”意味着其前一阶段规划的开放项目将全面延缓,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头会受到制约。不过,从目前来看,其调整幅度有限,并未超出“扁宋会”十点共识的框架,且有较强的战术性与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即指向5月份的“国代”选举与连战随后的大陆之行。台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正处于“停”“收”“等”“看”的状态,未来何去何从,将很有可能取决于今后几个月两岸政经形势的变化、两岸互动情况及台当局对此所作的评估。 【作者】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孙升亮


评论】【军事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