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书画情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07:07 解放军报 | |
一个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山东汉子,一个从战士成长为将军的铁血军人。他就是安徽省军区原司令员沈善文。 沈善文一生最精彩的一笔是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他以花甲之年,病患之躯,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和战士一起装土、砌石、铺路、抬沙包,日夜奋战在江堤上。这一年,他荣立三等功,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抗洪模范”。 1999年,沈善文退休了。谁也未曾想到,在他退休5年后,有一件事又令许多熟悉沈善文的老战友惊喜不已:煌煌两大本《沈善文珍藏书画集》出版。 人退休了,往后干什么?日子怎么过?开始,他调整心态,坚持学习,上老年大学,学微机上网,生活倒也还充实。可一次偶然的事情,又使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大的转折。一天,他的老战友、宁夏军区原司令员胡世浩同志给他寄来了几本刚出版的书画珍藏集。这一下触动了他,启发了他: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做做这方面的事呢? 对于他的这个想法,当时周围的人颇有一些议论。有人说,在职时收藏有条件,退下来就晚喽。有人说,如今是市场经济,认钱不认人,收藏书画谈何容易!也有人说,收藏书画作品讲究名气,但名气大未必有精品,无名之辈又没有价值。对此,沈善文有着自己的看法:收藏是一种爱好,体现一种精神追求,无所谓早晚;征集作品,给予酬谢理所当然,但也并非艺术家个个爱财,精诚所至,也可收集到妙品精品;至于收藏价值,关键是作品质量。总之,不与利益挂钩,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去干,做到心情愉快就行了。 沈善文自己都没有料想到,最初只是当作一种学习、一种尝试的事情,他一开始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 收藏书画,首先是接触书画家。他以一个普通书画爱好者的身份,不辞辛苦,四处奔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以走出去、请进来、发函、托朋友等多种方式,广征博求。沈善文性格直率,待人真诚,很快就被许多书画家引为知己和朋友。他去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叩开一扇扇书画家的门,和书画家交朋友,向他们请教书画艺术。一次回山东老家,5天中走访了近40位书画家,得到了不少好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过去,他先后得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书画名家的作品竟多达1700余幅! 1700余件藏品,积聚着沈善文的心血,以及他和书画家们之间浓厚的友情,也包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湖南一位老画家因儿媳身患绝症,家中拮据,情绪欠佳。沈善文得知后,马上寄去1000元钱。老画家很感动,很快寄来两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陕西一位青年画家常抱怀才不遇之憾,且流露于笔墨。沈善文便以一个长者和朋友的身份,写信劝慰,鼓励他振作精神。这位画家为感谢将军至诚善意,以一幅四尺山水画相赠。袁晓园是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也是一位翰墨高手,她书赠沈善文的行书“抱璞怀玉”,成了这位百岁老人的绝笔。安徽萧县有位很有个性的书法家刘惠民,在重病弥留之际,沈善文专程上门看望。为答谢将军知遇之情,刘惠民硬撑着身子,展纸濡墨,挥写草书“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烟入画图,”为将军留下自己最后一件作品。“无职无权无忧愁,有书有画有朋友。”今年春节期间。沈善文同志和我通过两次电话,电话的那头,笑声朗朗,说起书画,他兴致盎然。他为自己在晚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幸福着,快乐着。(来源:解放军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