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周恩来曾秘密沟通两党关系 亲历者目击台海风云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 09:53 北京娱乐信报

  《目击台海风云》李立

  华艺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编者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参访团一行完成了在大陆的全部行程台湾问题专家认为此行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资深记者、著
名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李立所著的大型纪实文学《目击台海风云》一书日前出版,作者李立曾担任《两岸关系》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兼新闻局局长张铭清为本书作序。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50多年来台海风云变幻,首次披露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台的不同决策,详实地记述了20余位部长级高层领导对历史的真情回顾,其中90%以上的资料均属首次公开。

  周恩来秘密会晤沟通两党关系

  讲述人:原总理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

  据原南海舰队司令员吴瑞林回忆:1963年底,海军通知我和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前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时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同志突然到我的房间。他说:“我来向你传达一个重要任务。总理要去视察珠江口,还有两位首长和周总理一起去,再就是童小鹏同志和我,还可能有广东省公安厅厅长和副厅长,人数不多。”

  我问:“需要多少时间?”他说:“5天以内。”我回到舰队以后,分头打电话通知有关人,并作周密安排,决定将一条大登陆舰先到内零丁洋等岛进行训练,实际上是对香港进行观察警戒,一条中型的登陆舰放在三灶岛进行训练,实际是对澳门进行观察警戒。另外两条扫雷舰、两条猎潜艇和一条巡逻艇,做好出海的一切准备工作,在一天半之内,黄埔港来了个大整顿,到处充满了迎接外宾的节日气氛。

  第5天,总理按时来视察黄埔,与总理同来的有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先生,他们由陶铸同志陪同从新洲乘船到达黄埔,我到新洲将他们接过江来。到了舰上,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与陶铸同志、王副司令等握手告别。

  天将黑时,舰艇来到了零丁洋锚地抛锚。第二天,吃完早餐,总理等上岸到万山要塞防区,晚上又回到舰上。总理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5条舰艇看完了。回来之后,总理登上了指挥塔,看到了香港、澳门的夜景,总理说:“你选择的这个锚地好啊,既看到了香港、又看到了澳门的夜景。两者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很感兴趣。”看完之后,总理下到舰长室(临时作总理的寝室)。

  总理说:我来时,毛主席要我向你传达一个任务,就是要你们准备执行“援越抗美”的任务。中央一些领导同志曾研究过,以后中央还要召开会议正式研究讨论。

  毛主席指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海南岛西部和北部湾,目的是迂回配合越南的正面进攻,这个范围小一点,预计顶多是美国两个师,吴庭艳三四个师,蒋介石三四个师,美国亦有可能出现两个到三个航空母舰来掩护其进攻,大约共有十万人吧。

  另一个方向,是范围大的,美国对我国再来一次局部战争,美国可能来六七个师,蒋介石、吴庭艳各来十多个师,在湛江登陆,湛江有军港、有商港、有飞机场、有铁路,可以直达柳州,使其向我进攻的条件具备,可直接威胁我三线后方。估计它会如此。此外,蒋介石可能在东南沿海登陆,香港的英国人亦可能来配合,我们也不怕,毛主席决心已下,再来打一场战争,打了再建。毛主席已下了这个决心。中央领导同志都同意了毛主席这个意见,所以毛主席指示,南海舰队要进入全面的备战。

  周总理又说:你将战斗准备的重点放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湾。在北部湾就是你们这个艇队,再加上广西的韦国清,对此你可先不传达,钦州五个县划给广西,对此中央已决定了,这样打起仗来就更方便了,其他战备问题你都可向艇队其他领导同志传达。若敌人在湛江登陆,打大一点的局部战争,中央拟组建北部湾战略指挥部,机构还是你们这个机构,指挥机关还是这个指挥机关,由吴瑞林任总指挥,韦国清任政委。

  第二个问题,中央决定要东海舰队搬出上海到浙江去选点,要南海舰队搬到湛江。中央决定拿出3000万元作为搬运费,每个舰队要给1500万元人民币,各建20多万平方米的营房足够了。此项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三大材料由国家调拨。

  直到31年后的1995年春节,罗长青在和吴瑞林见面时才透露了总理这次绝密之行的目的。原来当时周恩来总理与张治中副委员长到广东省边境,与能沟通国共两党关系的人进行秘密会晤。在这次重要的秘密边境会晤的几天里,南海舰队在附近海域里进行了小分队军事演习,以掩护会晤的顺利进行,也确保了周总理一行的安全。

  这次会晤沟通了当时的台湾当局(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与大陆,在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上,事实上达成了默契,使国共两党有了一定基础的共识。当时由于高度的保密,中央未对吴瑞林同志说明此行的详情。在回顾完这段历史后,吴瑞林同志很欣慰地说,他这才知道1963年12月护航使他有幸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

  国共关系发生转折时蒋经国突然离世

  讲述人:原中央统战部三局局长耿文卿

  为落实党对台政策,进一步推动对台工作的开展,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廖承志的公开信到了蒋经国手中,据说,蒋经国看毕默不作声,不置可否。

  尽管如此,蒋经国还是思考着怎样回复这封信。“来而不往非礼也”,蒋经国不能默不作声,他要公开表明台湾当局坚硬的立场,以表明台湾当局对中共“统战阴谋”的一贯回绝态度。于是,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她在信中说,“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这封信自然是纠葛在国民党失败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借机恶毒攻击祖国大陆。

  宋美龄的回信可以说是恶气充盈,但尽管表面上如此,实际上蒋经国在考虑着台湾与大陆的和合问题了,他认识到“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他的密使已经启程赶赴北京了。尽管联系松松淡淡,交流言不及义,迟迟不入正题。但到了1985年,蒋经国已是满身病痛,与隔绝大陆的联系就更急迫了。当时,由于发生了“江南命案”及“十信案”,台湾的形象跌至谷底。而大陆方面,由于邓小平复出后坚决推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热浪逼人,吸引了世界的资金向大陆迸流,邓小平本人也连续两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在台湾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由此,蒋经国认识到,不能不加快台湾的改革步伐。

  自廖承志公开信之后,到1986年10月,蒋经国的密使沈诚,这个正式身份是香港商人的黄埔第17期毕业生,已经三度北上。沈诚在国民党得势大陆的年代,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担任蒋经国随从参谋,是一位退役少将,他奉蒋经国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义,进出祖国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特别是最后一次,他得到了蒋经国明确指令,要加速与大陆最高领导层的沟通。因此,他得到了会晤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邓颖超等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宝贵机会。1987年3月19日,他返回台北,将一封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6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一番反复研读之后,在慈湖书房召见沈诚时说,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也就是在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12月7日,蒋经国对沈诚说,一月初将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

  从廖承志的公开信,到杨尚昆的密信,再到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开始了国共两党的重新走向接近,然而,历史往往在出乎人们设想的轨道上拐弯,意料之外的事不幸发生了。1988年1月8日,蒋经国突然咯血逝世,蒋经国准备与大陆联系沟通的计划也就随蒋经国的去世而无法实施了。

  蒋氏父子不管如何顽固,对于一个中国,他们没有丝毫动摇过,他们只承认国共兄弟之争,尽管血雨腥风,也绝不允许国家分裂。蒋经国也许在生命最后的昏迷中已经回光返照地明白,台湾与大陆的隔断,必将断送国民党本身在台湾的应有生命力。所以,必须最终与大陆走在一起,走一条统一之路。

  然而,政治走向与领导人的生老病死竟是如此关系重大,蒋经国回应大陆毕竟太迟缓了,最后的决策也太晚了。他的死来得非常突然,蒋经国对他的病情毫无知觉,自以为身体完全可以撑得下去,在病逝之前,他一方面马不停蹄地准备国民党十三全会的人事案;另一方面与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密商对大陆政策的改变。

  这样,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记者 张然/整理)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