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研制出部队演习评估系统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10:57 解放军报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研制出部队演习评估系统

课题组人员集智攻关。张富强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张彦中 张富强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演习是部队实战化的训练形式,是生成、检验和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军合同战术训练缺乏一套科学评估演习质量的方法手段,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没有充分发挥部队演习的综合效益,以致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形式、“演为看”等问题,已成为影响部队整体训练质量和战斗力生成的“瓶颈”。要切实提高信息
化条件下的作战训练质量,必须以演习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合同战术训练一体化程度为重点,以解决演习评估问题为关键,突出能力检验、结果评估、定量分析、标准比较等基本方面,真正实现演习的根本目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等单位历时4年多艰苦努力,研制开发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为我军演习提供了一个量化分析的科学平台,使演习评估从过去缺乏客观依据到“让数据说话”、从“练为看”到“练为战”,初步解决了部队演习评估这个重点难点问题,真正达到了“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推动了我军合同战术训练改革,加快了一体化训练的实践探索。——编者3月9日,来自全军各大单位和武警等军训部门的行家里手,云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参加总部在该院举办的“部队演习评估系统”成果集训。一套评估系统为何吸引了全军的关注?带着诸多的好奇,记者近日走进了这所位于太行山麓的军校。

  行动结果模型

  ●让“演戏”者没有了舞台

  现场传真:北方某训练场,激战正酣。担负第二梯队作战任务的某团要在14个小时内完成向预定地域机动任务,支援第一梯队加入进攻战斗。团司令部精心标绘了行进路线图,可谁知部队在机动过程中由于天黑看不清,误入一块沼泽地,最后比预定时间晚到了4个多小时,被导演部判定为不及格。团长政委向导演部叫屈,可导调人员的回答却掷地有声:“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此次演习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以往导弹打靶,均是事先固定好靶标,参演部队早已在上场前的“踩点”中对演习目标烂熟于心。上场的射手更是优中选优,演习结果自然是百发百中。一切都在看似正常的胜利中收场。此次演习一开始,导演部指示:靶标随机设定,射手临时抽选。参演部队水平高下只能演习场上见了。

  专家点评:以往演习比较注重对部队行动过程和首长机关决策、组织计划的演练,忽视了对部队行动结果的总体评估,导致部队只看重过程,而对行动演练关注不够。“部队演习评估系统”通过建立“行动结果模型”,确定了作战内容评估的重点,使演习由以前以演程序、演过程转变到演主要作战行动为主,将导演关注和评估的重心由首长机关的谋划决策转到部队行动结果上,将部队关注的重心从如何让参观人员看得清、看得好,转移到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部队作战能力上来,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部队演习像“演戏”的问题,使演习真正贴近实战。

  原理解析:“行动结果模型”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数学关系,计算部队行动最终结果数据的模型。它的建立是“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估理念的体现,同时也蕴含着现代目标管理的思想。其模型数据来源是采集部队的实际行动结果数据。该模型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对演习的真实评估,而且还能克服部队演习只注重演练,不注重各种数据收集积累的问题,对通过演习修正评估标准数据,制定各种法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记者追记:课题组在系统研制中感到,对演习的评判涉及到诸多因素,怎么才能抓住主要矛盾,真实地评价参演部队的作战能力?他们通过反复调研,课题组逐渐理清了一个思路:评价一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主要应看其作战行动的胜负,一切的准备和过程都是为最终能否“打得赢”这个目标服务的。由此他们确立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估理念,实现了系统研制的重大突破,使评估体系驶上了服务实战的“快车道”。

  评估标准模型

  ●用科学的尺子衡量演习

  现场传真:硝烟滚滚,炮声隆隆。贺兰山下,一场实兵演习正在激烈进行。指挥所内,电脑不时显示着各部队火力准备情况。随着一声令下,导弹向“敌”指挥所实施精确打击,炮兵火力向“敌”一线防御阵地实施重点突击,攻击直升机对“敌”前沿纵深支撑点等重要目标实施突击,各种作战力量聚合成一双有力的铁拳砸向“敌人”……

  据导演部介绍,这次演习他们按照新系统所检验的能力和要达到的标准来设置演练内容,一改传统的导调方式。在演练内容设计上,按照需要评估什么能力,就设置什么样的演练情况,大大减少了无关内容,突出了演习的重点;在演习导调上,摒弃了过去演习中的“保姆”式导调做法,打破束缚部队演习的条条框框,只提供可以启动演习的初始条件和诱导演练的必要条件,其余大部分作战行动全靠各级指挥员临机处置,真正在实战背景下摔打部队。

  专家点评:以往演习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导调人员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演习的设计上,对部队的作战行动和所要达到什么结果却考虑不多,以致存在文书过多、演练内容庞杂、导调过细等问题,使演习难以真正地反映部队实战能力。“评估标准模型”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作支撑,以标准数据为依据,既规范了演习内容,又确立了各种作战行动要达到的标准,使部队演习的筹划、设计、导调重新回到了提高实战能力这个主轴上,牵引部队围绕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原理解析:“评估标准模型”是通过一定规则计算出各类评估指标标准数据的模型。它分为标准类模型和计算类模型,前者的数据通常是全军统一规定的,而后者的数据是系统依据演习条件数据和基础标准数据计算出的评估标准。

  记者追记:课题组在系统研制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如何确定标准?他们在广泛深入部队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作战能力作为评估内容,以量化的数据解析作战能力,以科学的标准比较能力强弱的思路,并借助数学模型,统一了部队的演习评估条件,实现了同类情况的比较,为演习者组织评估提供了依据,使演习部队接受评估有了基本的行动遵循,解决了长期以来部队演习评估谁主管谁定标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成绩评定模型

  ●打得咋样用数据说话

  现场传真:伴随演习进程,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信息采集小分队,分布在各个演习单元上,正在进行紧张的信息采集工作。他们通过“听”、“看”、“问”、“录”、“查”等方法,对部队演练行动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系统输入;空中,无人机、直升机通过航拍和空中监控,进行伴随采集;导演部通过数字集群、无线网等技术手段,进行随机采集。整个演习他们共采集到3500多条演练信息,为实施全面、客观、公正评估部队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专家点评:以往部队演习总结,定性成份多,定量成份少,主要凭导演、导调人员的经验和对部队演练情况打“印象分”,结果很难令人信服。“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以采集到的各种部队行动结果数据为依据,通过“成绩评定模型”综合考绩,成绩让各种客观数据说话,实现了对演习部队各种作战能力的量化评估,提高了演习总结的针对性、客观公正性和说服力。

  原理解析:成绩评定模型是计算部队演习成绩的模型,包括单项指标成绩评定模型、单项能力成绩评定模型和综合能力成绩评定模型。系统运用标准比较法、加权法、算术平均法等数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估模型,使每支参演部队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擂台上切磋技艺,在心服口服的同时相互取长补短。

  记者追记:长期以来,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演习结果难以量化,以致演习成绩评定在客观性、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课题组成员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种考核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量化评估的科学理念,通过大量采集来自部队行动结果的各种数据,经过相应数学模型的计算,实现了对演习部队的单项作战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的科学量化评估。

  定性评价方式

  ●让软指标也硬起来

  现场传真:演习讲评阶段,导演部在讲评某团机动能力时,评定的成绩是“良好”,并给出了支持“良好”的各种数据,在各种数据后面,还附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部队在夜晚突遇暴雨时,有12个战士由于淋雨感冒发烧而不得不就地休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机动能力。提示:战士的身体素质还有待增强。这一评估结果,让该团官兵心服口服。

  专家点评:要想通过演习评估,发现部队建设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应对之策提供依据,单纯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都难以做到,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对部队演习的全过程和主要方面采取定量评估,对难以量化评估的内容,采取定性评估,但附以相应的数据说明,这样就把软指标变得硬起来,从而使演习讲评做到了既摆事实,又讲原因,结果也更加客观准确,让人信服。

  记者追记:在实际的作战行动中,有些因素,如指挥控制、政治工作、部队士气等,虽然不能量化评估,但实际上同样对行动结果起着很大的作用,课题组针对战斗力生成的这一“特殊地域”,确立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的系统设计理念。在具体运用中,对一些系统难以量化评估的内容,由导调人员和评估人员参照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人工量化,并纳入系统进行整体评估,从而为全方位科学地评估部队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