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人类之慎与人类之爱——从印度洋海啸谈起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09:57 人民网

  王锐生

  印度洋海啸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它依然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牵动着人们的感情。从关于这次大海啸的报道中,人们了解到这场灾害的惨烈程度———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夺去了15万多人的生命;也感受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促使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思考

  海啸作为灾害,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人类来说是永恒的。从人与自然关系上思考,这场海啸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两点:第一,人类离完全控制自然界的巨大力量还远得很,也许永远做不到这一点。第二,灾害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有社会的、人为的因素———许多人类活动在加重海啸的破坏力度。比如,人们在沿海地区修建大量度假村,致使本来可以充当海啸天然屏障的红树林被砍伐,大量珊瑚礁被破坏。人类这样做,是在帮助海啸毁坏自己的家园。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类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自身的行为。

  海啸无情,人间有爱。海啸发生以来,惨烈灾难使人震撼,但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爱心更使人动情。这表明,尽管这个世界里有着众多的利益争夺,但人类的同情心却依然存在。遭受海啸蹂躏的虽是东南亚、南亚诸国,但国际社会把它看作自然加之于人类的灾难,爱心跨越国界、超越阶级与民族,把世界人民与灾区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过去有人怀疑:是否真有“人类之爱”?其实,人的诸多本性中就有“类”的本性(类本质)。一个人之所以对另一些受苦受难的人产生同情并给予救助,是因为他意识到: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类”。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是类的一分子。这种类意识表现在:人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对另一个人的苦难的由衷同情。这又表明:他作为人已经超越纯粹的自然界,成为自由(相对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之不自由)、自觉的社会存在物。所谓人类之爱,大概根源于此。

  但是,为什么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人类之爱会被某些人所遗忘、所践踏呢?那是因为在人性中除了类本性,还有其他的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使人处于特定群体之中,从而具有某些社会本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狭隘的社会关系必然产生狭隘的民族利益和压迫他人的剥削阶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便会表现为与类本性相冲突的东西。于是人们就看到,在这些人身上,由于卑劣的物欲驱动,人的类本性被掩蔽,以至使人觉得所谓人类之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但是,反映类本性的人类之爱是不会完全湮灭的———即使是那些一度犯了某种错误或罪过的人(据报道,在这次赈灾活动中,香港赤柱监狱的764名囚犯,一次就为灾民捐款14.17万港元)。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不能排除在某些赈灾的行为中掺杂了与人道、人类之爱无关的因素,但是应当相信,全人类同舟共济的思想毕竟是主流。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