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三州寻墨说东坡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06:44 解放军报

  自打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起,我便喜欢上苏东坡。大学读文学史,当然也就少不了喜欢研究这位“宋代最伟大的文人”(钱钟书语)。90年代末我参观黄州“东坡赤壁”,曾写《东坡·赤壁·赤壁文化》一文,论述苏氏巧用“借托”,先写战争篇《赤壁怀古》,再写山水篇前后《赤壁赋》,构成“战争与和平”的完整文体,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事后又有浅尝辄止之憾。及至踏访苏轼晚年谪居地,寻寻觅觅,驰骋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才找到了和他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

  时值甲申隆冬,出差海南岛,来到儋州市中和镇西南面的东坡书院。比起黄州、惠州那简略型、小巧型的东坡纪念馆,儋州的东坡书院称得上是完善型、宏伟型。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琉璃碧瓦,金碧辉煌,流光溢彩。

  从东坡书院出来,想到他在生命之火行将熄灭时写的四句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半生坎坷,历经曲折,心中多少感喟全凝聚在此诗中了。值得我们深思玩味的是,这位超越苦难的智者,竟把三个贬地作为总结自己一生功业的里程碑。为什么他没有把杭州、颍州、定州,以及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高官时期作为“平生功业”所在提出来呢?那时虽有诗酒风流、官场应酬、左右逢迎,但他还是多有坎坷,以至于抱负落空,刚直难伸,这都是在那些时期遭遇到的。而在几个贬所,情况却大不一样,他看到了祖国江山的秀丽,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感受到了人民中的真淳质朴,人民自食其力的可贵。在缺吃少穿,不会自命风雅、高议国运的人民中,他还亲身体会到了人民对他的热情帮助和由衷的尊敬。比较起来,苏东坡可能会明白,这是在通都大邑中,在他原来接触的许多达官贵人中,是怎么也难以得到的。带着这样的憧憬进入创作,他写下了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入狱,并于1080年谪居黄州(1080年2月——1084年4月)。在黄州,他看到了赤壁的雄奇,看到了长江的壮丽,便立即找到了创作素材,且“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苏辙语),于是,才有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有了《赤壁赋》的清奇,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豪放词风。从此,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也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登上了他的文学高峰。贬居地成了创作基地,大江、赤壁捧红了远来的居士,这是一桩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坛盛事。

  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因“抵斥先朝”,苏东坡经过几番曲折,一路艰辛,抵达第二个贬居地惠州(1094年10月——1097年4月)。从奔腾万里的长江到碧波泱泱的惠州西湖,地点变了,环境变了,苏东坡开始寻求新的诗情,在诗歌创作上不断突破。他说过:“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苏东坡在惠州不到三年,写诗200余首,数量比黄州还多,广泛、细腻地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岭南风光。他赞美惠州泗洲塔:“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玉塔卧微澜”一句被称为千古佳句。他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了对第二故乡的深沉的感情。

  苏东坡念念不忘的最后一州便是儋州,这是给他一生创作写下休止符的地方。宋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以苏东坡在惠州写诗托意讥讽朝廷为名,再次加重对他的迫害,将其贬在边远的海南岛儋州安置(1097年7月——1100年6月)。62岁的苏东坡在儋州的三年生活里,与当地黎民百姓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有《东坡笠屐图》作证。重要的是他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重超越,他笔锋一转,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诗文中,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居儋三年,成诗100多首,散文100多篇,尚有其他文体和书法作品不计在内,成就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又一丰碑。苏东坡“遇赦北归”时,挥笔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感谢这片令他热爱的土地。

  特殊的遭遇,使这些被贬者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生活。苏东坡正是在历史的错位中、在向命运的挑战中完成了他人生的辉煌。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逆境和苦涩并非全是遗憾。

  归途中,海风习习,我不仅看到了窗外永不停息的大海,还从“三州寻墨”中看到了文学的源泉,看到了创作的力量,看到了艺术的不朽!(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