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穆斯林面纱背后的政治(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 11:29 《国际展望》杂志
穆斯林面纱背后的政治(组图)

穆斯林妇女在清真寺前进行祈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穆斯林面纱背后的政治(组图)

穆斯林妇女抗议美英对伊拉克动武。


印尼首都雅加达独立清真寺内,一名小女孩站在做礼拜的穆斯林妇女中间。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社会争议

  近来,一些国家的穆斯林女学生以宗教信仰和个人穿着自由为由,在家长和宗教势力
的指导下,刻意戴蒙面面纱进入学校。一些穆斯林妇女还坚持戴面纱讲课和出入政府官式活动,拒绝脱下面纱拍政府规定的驾照照片,拒绝与男性教师和医护人员接触。这类情况在法国、德国、荷兰、新加坡、土耳其、美国等地呈增多之势,引起了舆论关注和社会争议。

  法国问题最为突出,10年来已有100名穆斯林女孩因戴面纱而被勒令停学,“9.11”事件后此类情况进一步增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不满和情绪对抗均有所加剧。舆论对面纱问题十分关注,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选举。法总统、总理和相关内阁部长多次公开出面表态,称戴面纱有着强烈的政治和宗教意图,是“挑衅性”和“侵略性”的,威胁到法国政教分离和世俗国家的立国之本。法政府和议会顶住各方面压力,于今年初通过立法禁止一切宗教标志物进入公立学校。

  其他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新加坡政府明令禁止女童戴面纱进入学校,有关学校暂停戴面纱女生的入学资格,称她们只有在摘除面纱后才能回校上课,新加坡领导人还就此专门发表了谈话。土耳其法庭判决一名戴面纱进入医学院考场的穆斯林女学生有罪,处以6个月监禁或罚款。美俄克拉荷马州一名穆斯林女生因戴面纱入校而被校方勒令退学。德国巴伐利亚州一所公立学校的校方在劝阻无效后,解除了一名坚持戴面纱入校的穆斯林女教员的合同。 德、法、美、荷等国有关地方当局已不胜其烦,开始酝酿制定法律,明令禁止穆斯林妇女在公立学校戴面纱。

  对于有关政府和学校当局的作法,一些穆斯林团体纷纷以发表文章、示威抗议等形式表示异议,认为侵犯了穆斯林的人身和宗教信仰自由,是变相的宗教歧视和迫害。不少人将之诉诸司法程序,将学校和政府告上公堂,相关案例日益增多,判决情况不一,舆论更是莫衷一是,有关当局颇感棘手。目前在欧美和新加坡、土耳其等国,面纱牵涉到人权、宗教、民族、移民、教育、妇女权益等诸多领域,演变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 背景复杂

  首先是伊斯兰教义的因素。《古兰经》中有对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具体论述,包括“叫她们(信女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24:31),“(妻子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7:26)。后世一些伊斯兰宗教高层人士、学者和教法专家解释认为,女性的一切装饰只为她的丈夫,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下打扮得花枝招展。暴露女性的曲线和美貌是一种邪恶的诱惑,且可能招至性犯罪。因此穆斯林妇女戴面纱和穿长袍既是纯洁、贞洁和社会伦理的象征,也是信仰伊斯兰教和维护宗教秩序的重要标志。在沙特、伊朗、利比亚、苏丹等中东国家,政府颁布宗教法令,规定在其境内一定年龄以上的妇女(包括外国人)都必须戴面纱,否则将受到法律惩处。在埃及、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地,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校规,要求穆斯林女生在校内戴面纱、穿长袖。

  第二是伊斯兰复兴的因素。在十九世纪以前,伊斯兰国家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穆斯林妇女着装因地制宜,戴面纱的现象也不普遍,也没有引起社会争论。面纱问题的升温,源于二十世纪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和沙特瓦哈比派的崛起。瓦哈比教派有着强烈的原教旨主义色彩,对宗教仪规和着装的要求较为严格,其成为沙特国教后,导致境内穆斯林妇女普遍戴面纱。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后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和伊斯兰化,妇女戴面纱成为社会伊斯兰化的重要标志。伊朗、沙特和利比亚等国政府还搞伊斯兰对外输出,强调穆斯林妇女戴“面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要求,是穆斯林妇女的义务,是跨国界和跨民族的。一些国家的宗教人士和原教旨主义信徒受原教旨主义的影响,将戴面纱视为实现纯粹伊斯兰国家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些极端分子还对不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及家属进行宗教歧视甚至人身威胁,迫使她们改装易服。80年代以来,中东、东南亚和中亚伊斯兰国家妇女戴蒙面面纱和穿长袍的情况明显增多,并蔓延到一些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群体。

  第三是当前反恐和伊斯兰因素。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面纱问题曾在美欧和东南亚国家出现,有关国家试图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但力度较小,多息事宁人。而“9·11”事件后,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的联系全面曝光,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政府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问题日益敏感,对国内穆斯林动向及与伊斯兰世界的互动关系高度关注,担心其幕后背景和扩散效应,对面纱问题的重视甚于以往,采取了较严厉的干预和压制性作法。而对一些西方穆斯林而言,在“9·11”事件后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包括歧视和敌意,对美国对待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策心存不满,反弹心态上升,常将面纱作为一种维护民族认同、宗教信仰和基本人权的抗争武器。一些宗教狂热和极端分子也借题发挥,煽动普通穆斯林的宗教和民族情绪,向政府发难。

  第四是有关国家国内稳定、种族和谐和法治的因素。在欧美国家,世俗化、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原则是立国之基,同时基督教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的黏合剂。近年来,欧美国家穆斯林人口增长很快,伊斯兰教传播迅速,与本土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冲突加剧,这引起了当地主流社会的强烈不安。 不少人认为,面纱问题与移民和伊斯兰问题紧密相关,客观上强化穆斯林的宗教和民族意识,触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敏感的宗教神经,突出种族、移民、认同和归化问题,制造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而有关政府无法坐视。一些穆斯林妇女以宗教为由拒绝拍法定的标准照片,甚至要求按《古兰经》而非现行国家法律处理案件,更是影响到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容许的。法国历史上宗教冲突频仍,各界对宗教介入政治和社会生活高度警备。

  据统计,法国70%的民众支持政府立法禁止戴面纱进入公立学校的作法。土耳其奉行严格的世俗政策,严防宗教势力反弹,在面纱问题上防微杜渐,严守底线。新加坡一直存在华人与马来穆斯林的矛盾,又被伊斯兰国家包围,本国穆斯林与马来西亚伊斯兰组织关系密切,新加坡政府对此心存忌惮,将面纱问题上升到维护种族和睦和反对外部干预的高度。

  ★ 审慎处置

  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对面纱问题需要清醒认识、审慎处置。伊斯兰教法及历史实践都表明,伊斯兰教对妇女戴面纱并无强制和统一的规定,埃及一半以上的妇女不戴面纱,摩洛哥、巴林等国比例更高,今天的伊朗也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取下蒙面面纱而露出面庞。

  戴面纱并非简单的女性着装、风俗习惯或宗教服饰问题,而与当前全球范围内伊斯兰问题的升温直接相关,涉及到一些国家的政教关系和宗教政策。在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时期,面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特殊的宗教和政治背景,也难以摆脱外来的影响。

  面纱涉及到广大穆斯林朴素的宗教感情。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有的是因为家庭和社会压力,但也有不少也是在社会和教育熏陶下自愿采取的,有的对戴面纱还相当虔诚。很多穆斯林不清楚《古兰经》的原意,对面纱问题的复杂背景不了解,仅将戴面纱视为个人的事,或认为这是道德净化和宗教信仰的驱使,对政府干预十分敏感和反感,容易与政府形成感情对立。这也增加了面纱问题的复杂性。

  通过立法手段禁戴面纱负作用不小。法国以立法形式禁止穆斯林妇女戴面纱进入学校,遭到了一些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和人权团体的强烈反对。为避免给外界以针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之嫌,法有关当局还禁止在学校佩戴任何宗教标识和服饰,这就扩大了打击面,引发了更多争议。有关立法只能规范公立学院和公务人员,对私立学校和民间行为无能为力,治标而难治本。美国、德国、英国等也奉行政教分离原则,但侧重避免政府干预宗教事务,因此对法国的作法谨慎观望,舆论界则多不以为然。

  由此看来,面纱虽小,文章颇大;看似个人行为,实则牵动方方面面。这一问题仍在发展变化之中,解决前景远不明朗。□ 刘劲松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