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一位军事记者眼中的2004:在后战争中度过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 21:24 中国青年报

  贾永

  今天是2005年的第一天。作为一名时刻关注着世界军事动向的军事记者,竟然找不出一个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过去一年的军事局势。

  乍看起来,2004年的世界军事领域,似乎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让人铭记。然而,
静水流深———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切都在深刻进行之中:世界战略格局虽无显变,却酝酿着种种暗流;几场引人注目的战争虽已结束,军人和百姓仍在不停流血;世界范围的反恐力度在不断加大,恐怖事件却依然层出不穷;就连沉寂了多少年的核武器库,也在这一年里再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

  谁能预测,这一场“战后的战争”何时能够结束

  伊拉克战争了犹未了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被很多军事专家视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分水岭。

  曾经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两河流域,成了一种新战争形态的试验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短短12年间,美军通过一场场一边倒的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信息化时代的全新战争图景。

  然而,也许连美国人都不曾想到,一场近乎完美的新型战争,只是一个糟糕局面的开头而已——无论对于伊拉克人,还是美国人。持续不断的自杀性袭击,层出不穷的路边炸弹,以及间或发生的成规模的武装反抗,使得战后的伊拉克,成了比战争期间更为恐怖的“魔域”。

  伊拉克人的苦痛自不待言。即使是战争的胜方,在经历了胜利的欢呼之后才发现,军事上完胜,并不意味着战争发动者口头上所推销的观点的实现:伊拉克不仅远未成为美国期望的“中东民主的样板”,在这块土地上,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到12月28日,驻伊美军的死亡人数已达1321人,是战争期间美军死亡人数的近10倍。

  我们不知道美国的石油商人从伊拉克地下蕴藏着的居世界第二位的石油中获取了多少巨额利益,我们也感受不到更多的美国公司在伊拉克重建中品尝大把点钱的那种快乐,我们只知道,那些在战争中受害的士兵们的父母妻子所承受的,是与伊拉克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的战争受害者一样的痛苦。

  更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仍是一个了犹未了的问题。

  半个月前,五角大楼宣布,已有130名美军士兵由于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关塔那摩虐囚或遭惩罚,或被起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美国大兵如此野蛮的审讯方式,还是一年来在伊拉克境内所进行的挖地三尺式的搜寻,都未能找到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反,因此而闹出的“情报门”事件,却令美国总统布什一度大为被动———2004年1月27日,布什政府自己任命的伊拉克武器核查首席官员戴维·凯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承认,萨达姆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以前并没有拥有或者继续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6月份,任职7年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辞职,虽然对外宣称是“个人原因”,但明眼人都明白,特尼特是做了“9·11”与伊拉克战争情报失误的替罪羊。

  无独有偶。在英国,同样面临“情报门”的布莱尔首相,也是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才渡过难关的。

  伊拉克人的冤枉在于,不管战争的借口是否成立,战争早已是既成的事实。

  战争,不管信息化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都是流血的政治。无论是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的人,还是那些直到今天仍然在动荡中挣扎的伊拉克人和在恐惧中生活的美国兵,在这场战争中,都只不过是政治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谁能预测,这一场“战后的战争”何时能够结束?

  中东和平面临新的转机,问题是将会变得更坏还是变得更好

  中东局势走到新十字路口

  阿拉法特的死,把中东局势突然推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

  阿拉法特去世的当天,以色列总理沙龙说,中东地区可能因此面临“历史性转折点”。

  一个人的存在与否,竟然对一个地区的局势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不光是我这样的军事记者,只要是偶尔看电视和报纸的人,都会记得这位中东传奇人物那黑白相间的方格头巾、墨绿色的军装,以及V字的手势和一脸和蔼的微笑……

  阿拉法特的名字,代表着一个民族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象征。阿拉法特一人的历史,几乎就是迄令为止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历史。

  11月11日,这只历经50多次暗杀与袭击的“不死鸟”终于带着一身的疲惫,离开人世。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理和动机,世界普遍对这位活了75岁的老人的一生表示了尊敬,同时更为关注阿拉法特去世后留给中东和平的巨大挑战。无论是以色列、美国,还是阿拉伯世界,一致的看法是,中东和平,面临新的转机。问题是,中东局势,将会变得更坏还是走向好转?

  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人们对中东局势感到乐观。

  首先,在阿拉法特时代没有迸发的巴解组织内部矛盾,会随阿拉法特的离去而浮出水面。无论是阿巴斯、库赖,还是法图,都尚不具备阿翁那种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各派间能否理性克制地完成权力交接,巴勒斯坦民族能否在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组织领导下重新迈上和平之路,眼下还说不清楚。

  即使巴解组织内部的权力交接进行顺利,中东和平,这个持续了数十年,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等得几乎失去了耐心的问题,会在一夜之间方向一变,驶上高速路吗?

  其次,直到今天,以色列所推行的隔离墙政策和“定点清除”政策也同样没有随阿拉法特的去世而改变。有谁说得清,谁将是继亚辛和兰提斯之后,又一个被以色列导弹清除的冤魂。

  自从选择了和平道路,从奥斯陆到华盛顿,从怀伊到沙姆沙伊赫,从开罗到塔巴,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同以色列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谈判。每一次谈判,也都曾为中东带来和平的希望。1994年,当阿拉法特同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一起分享诺贝尔和平奖时,全世界都仿佛看到了中东和平的曙光。但,结果却是,拉宾总理遇刺,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巴以和平再度陷入僵局。

  11月12日,载有阿拉法特灵柩的直升机即将飞抵他在拉姆安拉的官邸时,几公里外发生了一起汽车爆炸事件,造成两人死亡。这一在中东如家常便饭般的爆炸,也许意味着:中东的流血冲突并不因为阿拉法特的去世,就会有什么好转。

  与战争一样,军事演习历来是武力运用的一种方式

  大国军事战略在军演中调整

  没有战争的世界军事舞台同样不会寂静。2004年,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演习,因此被许多媒体称为“世界军演年”。

  这一动向表明,军事因素在国际格局中的分量明显加大。

  都是“先发制人”惹的祸。

  刚刚过去的一年,仅仅在亚太地区,美军就举行了30多次各种规模的联合演习。其中,以“夏季脉动—2004”与“环太平洋—2004”最为引人注目。

  前者旨在检验美军的“舰队紧急反应计划”,要求美军能在同一时间向全球多个危险地区部署航母战斗群。演习在全球5个海域展开,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首次出动了12个航母战斗群中的7个,投入战舰50多艘、战机600多架,动用陆、海、空三军及海军陆战队兵力15万。军演规模之大,堪称美国有史以来之最。

  后者历时28天,兵员涵盖美、英、日、韩、澳、加以及智利、秘鲁8个国家,内容主要为反潜作战。

  无论是着眼于快速部署、遏制危机的“夏季脉动”,还是着眼于应对亚太地区“日益增多的潜艇威胁”的“环太平洋”,其目的都是锻炼和提高美军的快速反应、远程机动和非对称作战能力;而目标,则直指亚太地区。

  显然,亚太———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过去的一年,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大幅强化驻日美军的指挥与控制能力,组建东北亚指挥中心,加强关岛的海空兵力;将驻韩美军分阶段向南迁移,这一迁移计划意味美军既可以避免受到朝鲜的直接威胁,同时又向朝鲜发出警告,即在摆脱威胁之后,美军可能会对其采取某种军事行动。在中亚地区,美国已设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的磋商,谋求增加军事基地,强化军事力量。

  不甘寂寞的俄罗斯也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

  2004年,随着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和格鲁吉亚以及乌克兰局势的突变,美国及北约对俄罗斯军事战略生存空间步步挤压,俄罗斯周边的安全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俄罗斯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军事行动实力。

  2月,俄军举行“安全—2004”战略演习。这是1982年以来俄罗斯领土上举行的规模最大的核条件下的演习。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战略核潜艇亲临现场观看。

  然而,两枚战略导弹都未能成功发射,使俄军在世界面前丢了一个不小的人。一个军事强国的战略打击能力竟暴露出如此巨大的问题,不免让军事专家们大跌眼镜。

  但俄罗斯的军演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机动—2004”、“事故—2004”、“边界—2004”等大规模演习以及与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举行的海军联合演习,一个接着一个。其中,“机动—2004”为俄罗斯近15年来规模最大的机动演习,普京再次亲临现场观摩演习。俄罗斯重振军事大国的勃勃雄心,也通过一系列演习表现出来。

  充实“现实遏制”战略,出台更富进攻性的核战略,用核威慑力量弥补常规军事力量的不足……与此同时,为了使俄军具备发动一场“进攻性战争”的能力,集中力量组建适应局部战争要求的常规精锐部队:空军在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并入之后,正在完善部队结构、提高综合打击能力;陆军加强常备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在主要战略方向上预先部署机动能力强的作战集群,更换一批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高技术装备;海军增加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组建临时性的机动编组,向重要海域派遣特混编队,重新彰显海军大国风范。

  就连名义上没有“军队”的日本,一年来也演习不断。更令人不安的是,日本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先发制人”的准备手段。年初,日本自卫队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境,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况的外国领土。年底,日本政府推出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宣布将加大与美国联合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力度。在这一年,防卫厅推动修改自卫队法,使自卫队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先发制人”;东京提升预警系统,使之能及时发现“有事”,为“先发制人”打击提供情报支持;试图从美国购买巡航导弹,以使日本具备“先发制人”的能力。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62艘大型水面舰艇,是老牌海上强国英国的两倍。

  与战争一样,军事演习历来是武力运用的一种方式。

  然而,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却成了一些国家向美国叫板的理由。伊朗国防部长8月警告说,美国在伊拉克的大量驻军已经威胁到了伊朗的安全,为防止任何可能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伊朗可能会对驻扎在该地区的美军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并且会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袭击予以报复。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这到底是科技的进步,还是人性本身的悲哀

  悄悄逼近人类生活的核武器

  从来没有哪一种武器像核武器那样曾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在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今天,60年前诞生的核武器依然在世界军事舞台上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4年,围绕着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争端,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国外媒体称,朝鲜希望在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之前,通过核问题背水一战,实现签署朝美互不侵犯条约的目标,确保自身安全。

  尽管谈判的大门还没有关上,但美国政府从未放弃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的计划。据韩国媒体报道,作为“5027作战计划”的一部分,驻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约翰逊空军基地的24架美国F—15E战斗机专门执行这一任务。在1998年1月到6月期间,该型战斗机就曾经利用一枚假核弹进行袭击测试。韩国议员也透露,早在1994年,美国同样拟定过对朝鲜的关键目标发动打击的计划。

  正如“六方会谈”中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毅所说的:无核化目标已经不可逆转,和谈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半岛走向和平稳定的历史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但,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空的阴云能够轻易消散吗?

  朝鲜核危机尚未化解,伊朗核危机业已凸现。

  过去这一年,伊朗核问题可谓一波三折。每到关键时刻,伊朗总是能以妥协赢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

  5月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第398号决议,要求政府“使用适当的手段”,遏制、阻止和防止伊朗获取核武器。12月1日,五角大楼宣布向伊拉克增派1.2万名士兵。届时,驻伊美军总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5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时候都没增兵,而在伊朗核问题出现麻烦、美国政府内部要求军事打击伊朗的呼声日高时增兵,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另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美军正在阿富汗和伊朗边境的阿富汗一侧修建一座大型空军基地,距离伊朗边境线只有45公里。有评论认为,美军可能利用这一基地对伊朗发动空中打击。果真如此的话,则不能排除美军利用增兵之机对伊朗形成东西夹击的军事态势的可能。

  一个月前,伊朗宣布自愿中止浓缩铀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伊朗核危机暂告平息。然而,面对美国不断高涨的军事打击口风,再想到伊拉克所发生的往事,伊朗岂能安睡!

  在这一年,没有核武器的国家继续希望拥有核武器,而一些已经拥有了核武器的国家则在对核武器进行改进,并试图将其实战化。

  继突破《反导条约》的限制,正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后,美国又开始大力开展核武器小型化、实战化研究,并多次扬言要在反恐战争中使用战术核武器。

  这是一种极为恐怖的可能———它意味着,核武器有可能在未来出现在任何一场常规战争中。也就是说,核阴影,在冷战结束之后,正在离战争越来越近。

  面对这一压力,俄罗斯与美国展开了新一轮“核博弈”,开始对其庞大的核武器库进行更新和调整。2月18日,俄航天兵发射了速度极快的核弹头,据称这种弹头在高速飞行时可以灵活调整,改变飞行轨道,从而可以突破世界上任何一种反导系统———其意,当然是直指美国的反导系统。

  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又向三军将领透露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消息:“俄罗斯正在试验一种新式核导弹,这种导弹很快就会装备俄军。”更令世界吃惊的是普京所强调的以下内容:“世界上任何一个核大国目前都没有这种导弹系统,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也造不出来。”

  尽管不少专家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更多的专家相信这是真的。不论真伪,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拿核武器说事儿这一事实,就足够恐怖了。

  更恐怖的是,国际恐怖组织也打起了“核主意”。2004年,欧美等多个国家发出了恐怖分子企图利用“脏弹”发动袭击的警报。

  所谓“脏弹”,是由常规炸药和放射性物质混合制成的一种炸弹,爆炸后将使整个城市处于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之下。据称,已有多个恐怖组织掌握了制造“脏弹”的材料和技术。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布鲁塞尔的情报专家判断,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下一次恐怖袭击将是用“脏弹”袭击美国或英国。

  核阴影,再一次笼罩在人类的头上。

  在冷战结束10多年后的今天,核武器投入实战的危险,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体而现实。这到底是科技进步的悲哀,还是人性本身的悲哀?

  一些国外报纸甚至为恐怖事件预留了固定的版面

  恐怖袭击成为2004年之痛

  “9·11”以来,全世界反恐斗争声浪高涨,而恐怖活动也日甚一日。虽然单个的恐怖活动无法像国家间的战争一样引人注目,但,把2004年称为“恐怖之年”,似乎并不为过。

  回眸过去一年,几乎每天都有爆炸、袭击,都有流血、死亡。据称,一些国外报纸甚至为恐怖事件预留了固定的版面———问题的可怕在于,恐怖分子们好像也从未让这些报纸开过“天窗”。

  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爆炸案,遇难者人数达到200人,1500多人受伤。

  9月1日,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一个极少有人知道的小地方,因为1000多名中小学师生和家长被一伙恐怖分子劫为人质而在数小时内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从欧洲到亚洲,世界各地恐怖事件接连不断。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恐怖事件发生在11天前的12月21日,伊拉克北部摩苏尔美军基地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致使正在用餐的91人死伤。

  要列举出过去一年的全部恐怖事件清单显然是困难的。

  恐怖,同样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创伤。5月3日,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工程人员遭袭击,3人死亡。6月10日,在阿富汗昆都士南部,中国工程人员遭袭,11人死亡,4人重伤。10月9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劫持。虽然巴政府和军方全力以赴,击毙5名绑匪,解救了一名工程师,另一名工程师却不幸遇害。

  恐怖主义是全世界共同的敌人。从2001年的“9·11”事件已使国家安全的概念出现了重大变化,使世界各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出现明显改变。12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年度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明年将集中精力打集恐怖主义和巩固国内的政治制度。

  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反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决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认定“恐怖主义”和“恐怖组织”的标准。(贾永,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