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锻铸战鹰卫长空:人民空军航空装备发展历程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16:43 法制日报

  编者按

  今年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55周年纪念日。为充分反映人民空军不断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本报特约两篇专稿,以飨读者。

  郭凯 李志红 蔡绍伟

  弹指一挥间,人民空军航空装备建设至今已走过55年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空军航空装备建设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艰难困苦的考验,经过几代人拼搏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人民空军基本形成了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和多种保障飞机相配套,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合理搭配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

  雄关漫道,迈步从头越———空军航空装备建设在战火中艰难起步

  早在人民空军成立之前,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就着手进行了。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党中央立即派出两路人马,奔赴东北各地,接受、寻找日军遗留下的飞机、航空器材,留用逃亡的日军航空飞行、技术人员,为组建航校作准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用收集的航空器材就组装起了100多架飞机。

  1949年3月30日,中央军委成立航空局。到空军成立前夕,共接收国民党空军飞机100多架,航空发动机上千台,各种航空物资、器材数百吨。参加共和国开国大典受阅的17架飞机,就是从收集到的这些飞机中选调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空军装备建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郑重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根据中共中央与苏共中央达成的协议,1949年8月,刘亚楼率团赴莫斯科洽谈进口苏联军用飞机等问题。同年10月,我国从苏联购进了第一批20架雅克-12飞机,到年底,共从苏联进口各型飞机185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入朝参战的人民空军急需大量航空武器装备。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巨资,再次从苏联购买了大批航空武器装备,使人民空军的规模迅速得到了壮大。刚刚组建起来的人民空军,驾驶着从苏联购来的飞机,与侵朝美军展开了殊死较量,取得了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辉煌战绩。

  飞渡从容,风光在险峰———空军航空装备建设在逆境中奋起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战略家的眼光敏锐感到:依靠进口飞机虽然解决了空军初建时期的装备急需,但从长远看,要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必须走武器装备国产化道路。1954年1月,我国航空工作者艰苦奋战,在南昌成功仿制出以前苏联雅克-18为原型机的教练机“初教-5”,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为此,毛泽东主席签署了给南昌飞机制造厂全体员工的嘉勉信。

  1956年7月19日,第一架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5。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一跃进入了喷气时代。

  “创业艰难百战多。”60年代初,正当仿制工作快速进展之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政府签订的援助协议,撤走了技术专家,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然而,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广大航空装备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我国航空工业很快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并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了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新阶段,相继取得了一项项突破性成果———

  1962年,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飞机初教-6飞机开始装备航空兵部队。

  1964年1月,仿制米格-19型飞机成功,后命名为歼-6型飞机。这是我国在苏联专家中途撤走的情况下,经过3年努力,独立解决飞机在生产准备、试验研究、装备协调、试飞定型以及改型设计等环节中的一切问题,仿制出的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同年11月5日,我飞行员驾驶国产歼-6飞机在广东遂溪地区首次击落一架美制高空无人侦察飞机。

  1966年11月,仿制米格-21型飞机成功,命名歼-X型飞机。这是我国在原型机资料大量欠缺情况下,吃透原型机设计思想、认真消化国外有关技术成果、对关键性技术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进行反复设计而仿制出的又一型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1969年7月5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歼-Z飞上蓝天。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行研制新型歼击机的实力,空军装备建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我国还成功仿制、改进定型了一系列新型飞机及其发动机,并相继装备部队,实现了我军航空兵作战机种基本配套。

  到70年代中期,人民空军基本实现了作战飞机的国产化,初步形成制造、修理、保障体系,实现了空军武器装备建设第一次飞跃。

  鲲鹏展翅,扶摇上青天———空军航空装备建设在调整中跃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空军武器装备建设进入发展新时期。

  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航空工业部领导汇报时指出:“今后重点放在发展空军,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要取得制空权。”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势,我军的武器装备体制和规划作了相应的调整,空军对关于调整主要战斗装备体制的报告中空军部分,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和修改,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建成了完整的装备体系。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空军积极适应中国空军武器装备由仿制为主转入自行研制为主的新形势,加强武器装备的发展论证工作,对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科研论证、试验定型、技术引进和研制经费管理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抓紧武器装备重点项目的研制和生产。

  这一时期,国务院、中央军委将武器装备研制工作由国家计划制改为指令性计划指导下的合同制,为空军武器装备研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空军装备发展由此驶入快车道,一批性能优良的国产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相继装备部队;新型导弹的研制取得较大进展,现役导弹的性能通过改进有了较大提高。空军武器装备在作战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支援保障系统开始向高性能、系统配套转变。

  与时俱进,明朝更辉煌———空军航空装备建设在变革中跨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军事革命的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动军队建设实现“两个转变”,并把科技强军和质量建军作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

  1990年5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空军和航空航天工业部关于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建设的汇报,作出了把发展空军武器装备列为全军的重点的重大决策,用于加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空军坚决贯彻江主席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思想,跟踪世界航空装备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坚持科技兴装,注重顶层设计、体系优化,重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同时,大力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现有航空武器装备,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不断迈出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这期间,我国先后研制出了首架支线运输机、中程运输机、中型直升机、具有先进水平的教练机,并开发出了全天候的系列战斗机,各种机载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五十多年风霜雪雨,半个多世纪硕果盈枝。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体系结构优化完善。由普通武器装备的规模数量型正在向高性能装备的质量效能型转变;由只能应付一般战争正在向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需要转变。歼击机形成以第三代歼击机为“拳头”,加上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第二代歼击机和轻型歼击机的装备系列,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的结构;各类维修保障装备初步配套,通用性和机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空军装备的防卫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拥有了一个相当规模、较为完整的防空作战装备体系,具备了较强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修理能力、基本适应航空兵部队作战、训练需要,生产、科研、供应、职工教育配套的航空修理系统。形成了与空军装备发展和建设相适应、配套的整体航材保障能力;形成了从装备筹措订购、储存供应、维修检测到报废处理等专业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全方位、全纵深的军械保障网络;形成了一个机构完备,人才荟萃,任务内容涵盖国内国外两大部分和质量、进度、价格三大要素的完整订货体系。

  ———法规建设逐步健全。制定颁发了《空军装备管理工作条例》,建立起与指挥体系相对应、与作战要求和装备发展相适应、层次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对装备工作法规的内容设置、门类划分和层次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建立起一套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互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

  志在蓝天揽日月。今天的人民空军装备建设,正迎着世界军事革命新的挑战,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人民空军必将建立起与我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武器装备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