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姜春良:《孙子兵法》与国际石油安全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2:32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孙子兵法》非常重视战争与国力之间的关系。“形篇”中提到的“度生量”和“军争篇”中提到的“无委积则亡”,其主要思想是国力之强弱和物资资源的多少影响到战争的结局和国家的兴衰。《孙子兵法》关于战争与国力关系的思想对国际石油安全分析也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正处于演变过程之中,在这其中石油安全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与石油有着直接的关系。2004年10月份,石油价格上涨到55美元一桶,是21年来最高的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大影响,油价上涨的因素主要与伊拉克战争导致的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沙特阿拉伯、里海周边国家、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世界主要产油国国内局势不稳有关。由于世界上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及数量的有限,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围绕着石油争夺导致了无数的战争和武装冲突。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而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能替代石油的、成本能够承受的新能源,石油在世界战略和国家安全上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上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竞相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措施争夺剩下的石油,21世纪世界石油的竞争更加激烈,成为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一、国际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战略形势

  全球范围内,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极不平衡,世界石油资源总体上看比较丰富,现已探明可采储量2600亿吨,可在保持较高水平上持续开采40多年,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继续增加新的探明储量。石油资源总量保证全球石油需求50年不成问题。但是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极不平衡。石油产地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石油储量及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的主要消费区都与主要产区相分离。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欧盟。这三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合计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80%以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4,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第三位。世界上不平衡的石油生产和消费格局,使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出口国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这些石油生产国中断石油供应,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欧佩克控制石油生产的价格的能力下降,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有了显著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发动了针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影响受到美国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牵制而下降。美国控制了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产油国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其在国家石油市场上的影响。美国与俄罗斯加强能源方面的合作。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在过去5年中大幅增长,2003年石油产量达到4.2亿吨。目前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份额从占世界的40%下降到了30%以下。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石油产量在过去20多年里下降了35%,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在过去的10年里下降了20%。

  美国2003年石油进口占国内总供应量63%,每日进口原油960万桶。达到创记录的水平,2004年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美国进口石油最多的五个国家是加拿大、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

  石油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大国之间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进军中亚、外高加索,建立军事基地,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德、俄三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有争夺石油的背景。大国间的石油争夺表面平静,但实际上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它们之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争夺石油资源,二是争夺石油运输线路,三是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石油对各大国生命攸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年进口原油6亿吨,占其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如果国外石油供应中断或油价暴涨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外汇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40%以上。这些年来,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得益于石油出口和石油的高价位。因此,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石油生产与消费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都采取石油出口多元化和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俄罗斯为了避免石油出口过份依赖某个或某些国家有状况,逐步实行石油出口多元化的政策。在西边,它的油气主顾是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了减轻对它们的依赖,俄决定大量向美国和土耳其出口油气。在东亚,不仅计划把油气卖给中国,而且还准备卖给日本和韩国。美国十分重视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为了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已逐步将石油供应地向北美、拉美、俄罗斯、中亚和西非转移。

  大国为了争夺油气资源、运输线路和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特别活跃,而且往往由普京总统亲自主持,俄罗斯为了争当世界石油超级大国,这些年来,除了大力增加产量、扩大出口外,还在能源外交方面采取了以下重大举措:首先,利用俄罗斯对中亚和外高加索产油国的传统影响和这些国家的油气需要借用其领土出口,一面争夺这些国家的油气资源,控制这些国家的油气出口运输。其次,尽管俄罗斯本国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仍大力向外扩展,购买伊拉克、伊朗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石油资源股权。第三,加大油气出口,扩大俄罗斯油气在世界油气市场的份额。第四是在远东石油管线的走向上,利用石油掌握石油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的主动权,谋取石油经济利益。

  世界上条件较好的油气富集区几乎全部被国际石油公司瓜分完毕,可资开发和输出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少。仅以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为例。据统计,到2010年,这里生产的天然气可达1200亿立方米,其中出口1000亿立方米。但是,前些年俄罗斯已同土库曼斯坦签订合同,近期购买土库曼斯坦天然气500亿立方米,远景购买600亿立方米。去年12月,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签订合同,计划修建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同月,保加利亚、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签订从中亚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协议,输气量将在土库曼斯—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之上。土库曼斯坦无多余的天然气可供出口。中东80%以上的油田股份被西方石油公司拿走,其他国家要想获得上游资源,只能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购买或者从资源国手中购买条件较差、成本较高的油田。因此,其他国家进入资源国油气产业上游的空间越来越小。

  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稳,石油价格走高,对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2003年平均油价达到28美元一桶,今年10月油价达到55美元一桶。这一价格的形成,不全是供需关系作用的结果,而主要与政治军事因素有关。近一年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动荡、委内瑞拉工潮及恐怖主义活动等。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地区,也是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北美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主要的石油消费国是日本,年消费石油2.5亿吨,其次是中国2.5亿吨,第三是印度一亿吨,第四是韩国,年消费石油8000多万吨。中国台湾省年消费石油3900万吨。东南亚地区原是石油出口地区,现东南亚地区只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是石油出口国。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强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投资,为石油生产国的出口多元化和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合作提供了机遇。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国正在实施石油走出去战略,围绕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正在进行资金技术上的合作,有助于亚太地区的能源生产的合作。

  二、石油是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并影响战争的进程

  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冲突许多都与石油有关,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与石油有关。俄罗斯的两次车臣战争也与车臣位于石油运输通道的重要位置并利用石油收入开展独立活动有直接关系,美国、俄罗斯围绕格鲁吉亚及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和石油运输界线进行的较量仍在进行中。非洲的安哥拉内战、刚果内战、尼日利亚的内战都是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国内的动荡也是石油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连续发生战争,成为世界战争的主要舞台。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方国家认为,自海湾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至阿拉伯海的海上通道,是西方世界的经济生命线。海湾地区内的伊拉克、伊朗和沙特三雄鼎立,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争夺海湾地区的石油霸权。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从起因到结束都与石油有关。开始的纠纷起因于界河阿拉伯河的划分问题。战争从陆上打到海上。战争前期伊拉克的石油输出港被炸毁,石油收入减少,于是伊拉克在1984年发动了“油轮战”,袭击往来伊朗油港的各国油轮,共击中海上油轮125艘,平均3天一艘,使油船望海湾而却步,两伊战争打了8年,两败俱伤,两国的国防实力大减。其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以失败而告终,国力迅速衰落。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垮台,美军直接占领了伊拉克。这其中,伊拉克石油工业衰落导致国家实力下降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油的使用扩大了战场空间。有了石油,并使石油成为动力之源,才使舰艇能在全球海洋上航行,才能实施快速机动夺取制海权。才使飞机实现了全球机动,使战场空间涉及的范围由陆地到了海上、空中和外层空间。近几场战争,美国的轰炸机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通过空中加油,奔袭万里之外的战场,然后不间断飞行返回美国本土。有了石油作动力,海军舰艇加快了航速,提高了续航能力,能在远离基地的海域作战,增大了战略袭击的突然性。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1. 3万公里到南大西洋作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用石油等提炼的燃料可使火箭发射,将航天器送上太空,从而使战争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石油使战争由陆地或海上的平面战争,发展成陆、海、空和外层空间同时进行的立体战争。随着各种汽车、装甲车等机动车辆和飞机等运输工具的使用,军队的机动能力大为提高,步兵乘坐车辆,机动时速由平均5-6公里提高到30-40公里,紧急情况下可达100多公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师日最高机动速度达到160多公里。有了直升机和大型运输机后,在作战和应付突发事件时,可快速将兵力投送到关键地区,迅速改变局部战场的兵力对比。渡河和架桥器材、气垫船和自行火炮等武器装备可以超越江河和海滩等各种复杂地形,为打赢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军队作战的推进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依仗摩托化、机械化能力,编成突击集团,实施“闪电战”战略,占领了波兰等国家。石油的使用,能将作战平台送到更远的战场,将弹药投送到更远的地方,增大了武器的杀伤力。现代战场空间的攻击和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了,战略性作战战场空间的攻击纵深可达1万公里以上,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可能遭到战略袭击,战略防御也将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防御。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阿根廷与英国之间进行的战争,英国从1.3万公里之遥奔赴马岛。

  石油系统成为现代战争打击的重要目标。现代战争实践表明,战争已从过去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转变为侧重打击指挥系统和经济目标,重点是石油、电力等能源目标。美国1988年提出的“五环目标理论”认为现代战争要选准打击的重心,其中第一环目标是国家指挥控制中心,第二环就是关键性生产设施。包括直接支持作战的电力与石油系统。摧毁这些目标可使对方的作战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并使国家决策层因不堪忍受经济破坏而放弃抵抗。现代石油和电力生产设施数量大、分布广,企业内构成互相依赖的生产系统,“攻一点,毁一片”,现代的炼油厂,目标大、很难防护。电力网等设施使用大量计算机进行控制、电流、电压稍有变化就会毁掉。石油和电力企业大量使用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增加了自然灾害、人为和战争破坏的易损性。

  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的科索沃战争充分显示了打击能源目标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影响,海湾战争42天,伊拉克炼油设施的80%,电力设施的50%遭到炸毁。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78天的空袭中,摧毁了南联盟炼油能力的100%,库存油料的70%,发电能力的70%,还用石墨炸弹破坏了电网。南联盟赖以支持战争的经济潜力被摧毁殆尽,不得不承认失败。

  三、石油是影响大国兴衰的战略物资

  美国控制了世界主要的石油资源和石油运输通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每年消耗世界石油产量的1/4,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国等西方国家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石油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激烈。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石油的生产与出口,改变了中东地区石油力量对比。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地区,争夺中东石油控制权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五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都位于中东。中东石油单井产量高,成本低,可出口石油多。世界年产石油36亿吨,中东地区虽年产石油12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3,但有8亿吨可供出口占世界石油出口的一半以上。在世界石油消费中,中东地区石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伊拉克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1/10,而且储量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美国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生产和出口,可利用伊拉克的有利位置威慑遏制伊朗,利用伊拉克石油产量削弱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影响世界油价,从而改变了中东地区的石油力量对比,在世界石油战略格局中占有主动。利用阿富汗战争美国进入中亚,美国加大在里海中亚地区的石油投资力度,使中东和中亚这两大世界石油产区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美国拥有控制海上运输线的能力,是美国以石油为战略武器遏制竞争对手重要手段,使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受到美国的制约和影响。

  世界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激烈。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运输优于陆上运输,较少受到国界的限制。由于石油产地与消费国间远隔重山大海,海上运输成为石油输送的重要方式。全球海上一半的运力用于石油运输,20万、30万直至50万吨级的巨型油轮相继问世。巨型油轮使运输成本下降,但受运输通道的限制也日益增大。巨型油轮在战时易受袭击,为了运输安全,美国、前苏联等都把航道咽喉点当作战略重点。美国在1986年2月宣布美国要控制全球海上16个咽喉要道,它们是: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和好望角航道、佛罗里达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美军宣称,一旦发生敌对行动,他们就截断和关闭这些咽喉点。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海军的衰落,只有美国海军拥有控制全球海上咽喉航道的能力。世界每天石油产量有8000多万桶,其中贸易量3500多万桶,这些石油绝大部分要通过海上运输,其中有1500多万桶石油要通过波斯湾地区的霍尔木兹海峡,有900多万桶通过马六甲海峡,有310万桶通过苏伊士运河,有150多万桶通过黑海海峡,有70多万桶通过巴拿马运河,这些海上石油运输咽喉都在美国海军力量的控制之下。美国随时可以封锁这些海峡或对进出这些海峡的油轮进行检查。伊拉克战争,美国进入伊拉克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这种能力。

  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国还加大了对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控制的力度。为了使里海地区石油的输出有利于西方、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地区石油运输的影响,美国力主建设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已经开工将于2005年建成,管道经过亲美的格鲁吉亚和土耳其,避开伊朗和俄罗斯。美国控制了中东和里海地区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将使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国家受到美国的制约。围绕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萨克之间石油运输管线的建设问题,日本不断制造矛盾阻挠俄罗斯石油管线进入中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近几年利用石油涨价的机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对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影响日益加大。俄罗斯2003年产油4.2亿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占俄罗斯国家外汇收入的一半以上,石油在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是欧佩克组织以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拥有极大的油气生产潜力。21世纪俄罗斯的石油战略目标是持续增加石油产量,扩大出口,换取更多的外汇,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和国家复兴。

  前几年世界石油价格下降使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外汇收入明显减少,近几年石油价格的上涨使俄罗斯外汇收入增加,外汇收入的增加使俄罗斯实力增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及输油管道码头等设施都有明显收缩。原主要属于苏联的里海现也变成了五国共有,围绕着里海法律地位的争夺和划分也存在着争议。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国力下降,俄罗斯对独联体这些前苏联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越来越小。

  而美国加紧在中亚地区和里海地区与俄的石油争夺,则以优于俄罗斯的经济实惠为诱饵,利用独联体内的矛盾,加紧对独联体国家渗透,利用阿富汗战争进入中亚抢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美国已把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视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范围。美国向这一地区的8个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为控制里海石油资源,仅在阿塞拜疆的里海开发项目中,美方资金就已占了26%以上的份额,在与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哈萨克、土库曼等国家签署的数十个协定中,美方资金已占它们引进外资总额的50%以上。美国在黑海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中与俄罗斯既合作又竞争,俄罗斯则利用自己境内大量的油气吸引投资,影响国际政治,左右逢源改善自己的地位。

  俄罗斯近年来受到车臣战争和恐怖活动的影响。车臣战争与石油也有密切的关系。车臣所在的北高加索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许多国家的石油利益在这里相互交织,里海地区通往西方的输油管道经过这里,而阿拉伯国家中的石油出口国不希望里海石油出现在世界市场上与其竞争,他们通过支持车臣伊斯兰极端分子破坏和控制经过车臣境内的巴库至新罗西斯克的输油管道,使其石油不能正常运输就能达到目的。这对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和土耳其都有利。车臣分子也抢劫经过车臣的石油,使俄罗斯不得不终止输油管道的运转,并考虑重新修建一条绕开车臣的输油管道。为此俄罗斯发动了两次车臣战争。

  石油天然气管线在现代社会中纵横交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平时和战时都成为袭击的重要目标。俄罗斯车臣恐怖分子就经常破坏石油天然气管线,使俄罗斯输送油气的管道损失惨重。世界上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南美哥伦比亚。石油工业是哥伦比亚的支柱产业,年产石油3000多万吨,石油收入占政府收入的1/4,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近年来,哥伦比亚政治动荡,经济低迷。哥伦比亚很大一部分国土由反政府游击队控制,内战持续多年,连续不断的战火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石油设施遭到破坏,暴力活动日益狂獗,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每年被破坏几百次以上。2000年西方石油公司780公里长的输油管线遭受80多次炸弹袭击,2001年前3个月管线遭受35次炸弹袭击,2月份管线几乎完全停止运行。2001年由于国内反政府武装不断袭击输油管,全国第二大油田卡诺——利蒙油田一度陷于停产状态,少产石油205万吨。其它油田的外输石油管线也不断遭到破坏,致使哥伦比亚2001年原油产量大幅下降,出口收入减少,少收入10亿美元。伊拉克境内的石油基础设施也不断遭到破坏。

  四、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地,也是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

  亚洲是全球石油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美地质调查所最新资料评价结果认为:全世界49%的石油资源和33%的待探明石油资源量分布在亚洲,2003年亚洲石油产量达到15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0%。最新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738亿吨,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67%。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这五个亚洲国家是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五国剩余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1%。同时,亚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耗市场,也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2003年亚洲石油消费量达到12.7亿吨。1990年以来,亚洲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3. 4%,远远超过世界年均1. 1%的增长速度。亚洲也是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英国BP石油集团2003年度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亚洲国家占有近40%。储藏量排在前列的是伊朗(26.69万亿立方米),卡塔尔(26.77万亿立方米)。

  今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油价不断上涨,8月中旬上涨到每桶55美元,是20多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最高。对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强劲,进口石油增加。因而关于亚洲能源安全保障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战略问题。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能源。经济持续增长,使亚洲各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已过去的十几年间,亚洲的原油需求量增长了50%,约占同期全球总需求量增第的80%。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1世纪前3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在亚洲,该地区能源需求增长率将达到每年8-10%。中国是亚洲的主要产油国之一,年产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20多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猛增,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9112万吨,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亿吨,同比增长40.3%,平均每年原油进口增长率达到34%;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一直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目前每天的平均石油进口量达430万桶(60.5万吨)以上;韩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也在300万桶(42.2万吨)以上。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北亚地区,是目前亚洲能源消费的主体;印度和东盟各国的能源消费也在迅速增长。亚洲能源的强劲需求,拉动了亚太地区和世界的能源市场,带动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投资,为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贸易与合作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能源需求的增长也扩大了能源供需的矛盾,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走高的油价,无疑将对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亚洲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制约亚洲经济的发展步伐。国际能源机构于今年5月10日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如果在今后一年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亚洲的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0.8个百分点。

  五、中国正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油气战略,维护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由于石油储量有限,产量近几年维持在1.6亿吨水平,增加产量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石油消费量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超过9112万吨。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在3亿吨左右,要进口1亿多吨。到2020年我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50%左右。我石油进口的一半来自中东,中东地区的动荡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安全。我国政府把“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作为油气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石油安全已受到各方的关注,石油战略储备已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积极贯彻海外发展战略已见到成效。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石油安全还面临着挑战。

  我国油气工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油气资源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正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讲座。温家宝指出:必须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能源、国内与国外、开发与节约、消费与储备、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

  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的主要措施是:坚持立足国内,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既要加强石油勘探开发‘搞好储量和产量接替,更要注重节约使用油气资源,发展替代战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努力增加国内油气的供给能力,大力开展油气节约和合理使用,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和合作开发;加快发展石化工业,有效利用油气资源,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完善油气开发,节约和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密切跟踪分析国际油价的态势,认真研究对策。当前我国特别要抓好油气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广泛运用技术手段和加强科学管理,努力降低油气消耗,提高利用效率。我国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使用油气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生产、建设和消费等领域都要挖掘节能潜力,采取切实有力的改革措施,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油气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经济体系,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亚洲地区既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石油市场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上只有一个石油市场,这个石油市场是一个超大的物流系统,每天运转着8000多万桶石油,亚洲国家的能源安全依赖于这一整体市场的稳定。今年以来,受伊拉克战争、恐怖袭击、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委内瑞拉石油工业动荡的影响,国际油价上涨到20多年来的最高位,对世界能源的安全供应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受到这个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所以积极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是我国的良好愿望。

  在国际的能源合作中,我国的目标是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追求平等发展、和谐共济、利己利他,既追求自己的利益,也照顾他国的利益,避免进行只考虑本国利益而将他国利益排斥在外的过度竞争。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应成为排斥的理由。不应当利用强权和非市场因素进行恶性竞争,更不能以能源问题作为牵制他国发展的手段,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形成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利用能源问题牵制他国,等于是牵制了本国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我们应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应追求“双赢”,使国际石油安全在“和谐共济”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世界上的大国。中国有50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的经验,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都有了雄厚的积累。中国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国际能源合作,有利于产油国的发展。中国不但愿意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也愿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能源生产合作,更愿意与中国周边地区国家和海湾地区、中东地区国家进行能源合作,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这些国家的能源开发作出贡献。力争在合作的样式上、广度和深度上都能有所创新、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六、维护中国石油安全,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建设

  为了维护我国石油安全,我应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尤其要加强海军和空军力量建设,提高我军防卫作战能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保护石油进口的运输线,为中国石油安全提供安全环境保障。

  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海外石油投资和从国外进口石油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维护我国海外经济利益的能力明显不足。为了保护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及海上石油安全,我军防卫作战能力应当不断增强,使其拥有慑止敌对力量对我石油安全威胁和破坏的能力,打击破坏我国石油安全的各种敌对行动,维护我国石油安全和经济发展利益。海洋在21世纪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沿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是我国石油的重要战略接替地区。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归我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有近一半存在争议。我国海洋石油蕴藏量尚未完全探明,中国石油的海上开发和中国石油进口的海上运输安全,都迫切需要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进行保护。目前我海军、空军力量与国家海上与海外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石油进口的日益增多都迫切需要加强我国军事力量的建设。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