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郭化若:《十一家注孙子》代序(下)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1:29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作战形式上,孙子主张在野外机动作战。它把“伐兵”放在“攻城”之前,把“攻城”看作下策,以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反映当时进攻兵器还缺乏摧毁城堡的能力,攻城所费代价过大,每每导致旷日持久,不利于速胜。所以孙子主张“拔人之城,而非攻
也”(似指奇袭和久困)。“伐兵”,就是进攻敌人的军队,照现代的军事术语说,就是以军队为作战目标。进攻敌人的军队,也有不同的打法。当时,呆笨的车战已逐步让位给徒步作战,而孙子主张的“勿击堂堂之阵”,正是新兴地主阶级寻求新的作战方式的表现。孙子认为野外机动作战是达到进攻速胜的有利的作战方式。要在野外机动作战中消灭敌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调动敌人,这种调动敌人的办法,孙子称之为“动敌”。它说:“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就是说,要善于用佯动迷惑敌人,用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听从调动,用重兵来等待掩击它。对于固定高垒深沟的敌人,则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法,调动敌人出来消灭它。孙子要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就是进军向敌人不及救援的地方,急进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这样就能“进而不可御”了。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强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就含有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意思。为达此目的,就要察明敌人的情况和行动规律,即所谓“形人而我无形”。这样就“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了。孙子还提出,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先要消灭自己的弱点,立于不败之地,以寻求消灭敌人的机会。而在待机中,就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孙子还强调“我专而敌分”,就是要设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敌人兵力分散,这样就有争取主动的力量,能够造成“以十攻一……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孙子提出了造成敌人过失,使敌人陷于被动地位的办法,如“示形”,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毛主席说过:“……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专用东击西)。”又如用“卑而骄 之”、“怒而挠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办法,都能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使敌人发生弱点,陷于被劝。同时自己则保持主动,使自己的进攻象“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锐不可当,能所向无敌,即所谓“兵之所加,如以 (石)投卵”。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还强调“兵因敌而制胜”,这里含有灵活机动的意思。它指出,双方作战,通常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这种“奇正之变”,是“不可胜穷”的。部署作战要巧设计谋,“为不可测”,这样就可“巧能成事”。它说:“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要求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敌人无法识破机关,驻军常换地方,进军多绕迂路,使敌人推测不出意图。孙子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不可千篇一律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战争情况。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贪利的敌人,则“利而诱之”;对骄傲的敌人,则卑词示弱,使它麻痹松懈。敌对双方兵力对比不同,作战方法也有所不同:“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兵力劣势,采取防御;兵力优势,采取进攻。优势的程度不同,打法也不一样:“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它还提出对不同的战区(所谓“九地”)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对不同的地形(所谓“六形”)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措施。对特殊情况,则要求作特殊的机断处置:“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它把作战方式因敌情而变化,比成水形因地形而变化,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四)

  在阶级社会中,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的。它们之间的斗争,始终反映着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春秋战国之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用朴素唯物论为思想武器,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唯心论进行斗争。在这场激烈的思想和理论的斗争中,孙武站在唯物论一方,在军事领域中独树一帜。

  孙子中的朴素唯物论观点,首先表现为无神论和反天命的态度。它在论述事先了解情况的重要性和方法时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鲜明地指出不可去求神问卜,不可用类似的事情做吉凶的推测,不可用夜观星辰运行的度数去验证,而必须从了解敌人情况的人口中去取得。它在“五事”中也讲到“天”,说的是“阴阳、寒署、时制也”,是自然的“天”,不是神化的“天”。在当时思想战线上,以天命论和反天命论为中心的论争中,孙子表现了鲜明的无神论和反天命论的态度,在哲学史上作出了贡献。

  孙子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也表现在本文前面说过的,把“五事”、“七计”看作战争胜败的基础。它在论有形的力量形篇中又说:“……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廿四两)称‘铢’(廿四分之一两),败兵若以‘铢’称‘镒’。”也是把敌对双方力量的轻重对比不同,看作胜败的基础。这些都是属于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孙子中的朴素唯物论观点还表现在它要求战争的指导者,不可从主观愿望和喜怒感情出发,要在判明彼己双方的情况后,再定下打不打的决心。它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否则就会造成亡国杀身的灾祸。所以它告诫说:“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观指导,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客观情况,这是对战争指导者最起码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这样关键性的问题上,孙子作了朴素唯物论的论述。

  毛主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孙子中表现出来的军事上的辩证法思想正是这样。

  孙子在论军事中,反映出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涉及了军事领域中的许多矛盾范畴,如敌我、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等,这些都是战争运动中的基本矛盾,贯穿在孙子的许多地方。孙子的杰出命题“知彼知己”,讲的是“彼”、“己”双方情况,不能只知一方,而不知另一方。在论“军争”时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指出“军争”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危”的一面,要求将帅考虑问题,“必杂于利害”,即是说要兼顾到正反两个方面。在看到利时,要考虑到还有害的一面;在看到害时,要考虑到还有利的一面。所谓“杂于利,而务可信(伸)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告诉人们,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才不至失去胜利的信心;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防止挫败的危险。这些表现了《孙子》在思想上初步具有修正面观察问题,避免片面性的认识。

  孙子看到了军事领域中的许多矛盾,诸如:兵力配备有虚实,军队士气,有勇怯,部队状态有劳逸,作战方法有奇正,作战时间有久速,军队管理有治乱,距离有远近,道路有迂直,计谋有得失,处境有安危等等,因此,它能够提出许多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则。例如,它在谈到兵力配备的虚实时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在兵力配备中既有有备的地方,必有相对无备的处所。处处设防,无所不备,就必然处处薄弱,无所不寡。有众必有寡,有实必有虚,总有弱点可找,总有瑕隙可乘。所以它说:“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敌虽众,可使无斗。”敢于藐视强敌,乘敌人的瑕隙夺取胜利。同时孙子认为自己也会有弱点,所以它又提出要“先为不可胜”,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

  孙子还看到了“治乱”、“勇怯”、“强弱”、“佚劳”、“饱饥”“安动”等等战争中矛盾着的现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它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就是说,乱可以从它的对立面治中产生,怯可以从它的对立面勇中产生,弱可以从它的对立面强中产生。

  孙子看到军事领域中的某些矛盾是可以人工地促使它转化的。它说:“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怎样促使这种变化呢?孙子在分析取胜的客观条件时讲到:“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因为敌人发生不发生过失,事在敌人,因而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它在虚实篇中论述了如何决定自己的行动,如何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集中力量,去造成敌人被动和弱点,以战胜敌人之后,又说:“胜可为也。”就是说,如果能按照彼己双方情况,正确决定自己行动,那末胜利是“可为”的。孙子的辩证法也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孙子对“胜利可知而不可为”和“胜可为”的关系,对“可知”到“可为”的发展,尚未能作出辩证统一的阐述,然而能提出“胜可知”又提出“胜可为”,就含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朴素辩证法因素。 作为例证,它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这里说的是,巧妙地运用“形人而我无形”的办法,形成“我专而敌分”,我“能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这就容易取得胜利了。

  孙子中辩证法思想的表现,虽然只限于军事领域并且是自发和朴素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有这样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思想,则是难能可贵的。

  (五)

  当我们从孙子这部古代著名的兵法中批判地吸收其精华时,必须看到,它产生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制的时期,有其进步性。但地主阶级同奴隶主阶级一样是剥削阶级,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同农奴、农民处于阶级利益根本对立之中,由于阶级本质的决定,又加上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糟粕和消极成份。这里只将其中主要的略举如下。例如:它未能区别战争的性质,而且公然主张“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这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表现。它虽讲过:“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但又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其实,如能出敌不意,则倍道兼行、风雨无阻,往往能取得 意外胜利。它主张“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归师勿遏,围师必阙(一作遗阙),穷寇勿迫”。实则高陵有时可向(即仰攻),背丘有时可逆(即正面攻击),归师有时可遏,而为了全歼敌人,一般地围师就不能缺,穷寇就必须追。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孙子中含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对战争问题的唯心论表现。毛主席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又说:“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这就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发生的,而是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生的,这时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至于某些局部敌军的投降,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其实也只是战的结果。孙子把自然界的运动,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看作“终而复始”、“死而复生”,对军事上的“奇正相生”看作“如环之无端”,把事物螺旋式的发展运动,看成简单的循环,这是循环论的观点。孙子在论及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上,比较注意量的不同和变化,较少注意质的不同和变化。上述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历史观方面,孙子是唯心论的,它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轻视广大兵卒和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它主张“愚士卒之耳目”,把兵卒看成羊群,“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些都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表现。

  从社会更迭、战争频繁中诞生的孙子,是我国古代进步的军事著作,它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一般战争的规律,是我们祖国的珍贵历史遗产。但是,孙子问世以来,已经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研究军事,学习战争,准备打仗,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研究现代的人民战争的规律,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彻底批判一切反动的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我们研究孙子,只是为了批判地吸收其精华,作为借鉴,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本文所说,只是我对孙子研究的粗浅体会。错误不当之处,想必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郭化若

  一九七七年三月三日

上一页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