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三个代表”在军营:陕西驻军治理百条小流域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 23:29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安7月18日电(人民日报记者郭 嘉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 盛夏七月,记者在陕西省军区组织治理的百条小流域采访时看到,过去那种“地无三尺平,三山两座秃”的荒凉情景,大多已被“山顶绿草帽,半山林缠腰,山下梯田绕”的景象所取代,长年缺水的陕北农民家中也用上了自来水。

  陕西省军区组织驻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艰苦奋战3年多,对106条小流域实行山、水
、田、林、路、园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扼制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变了样。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称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新贡献。

  干群众最盼望、最需要的实事

  三秦大地曾是植被良好的富庶之地,但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和乱砍滥伐,导致了严重沙化、荒漠化。据有关资料介绍,陕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若堆成一米见方可以绕地球13圈。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极大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治理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广大人民群众也把这视为通向小康之路的“金桥”,盼望能尽快改变家乡的面貌。支援西部大开发,军队理应走在前列。陕西省军区急政府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决定把改变生态环境作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他们组织专家深入实地勘察,进行科学论证,认为从生态环境恶化的源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治理百条小流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01年初,陕西省军区主动向省委、省政府请缨,提出要组织驻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负责治理分布于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秦巴地区的106条小流域。这百余条小流域地处偏远,环境艰苦,治理难度很大。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决心把这些小流域治理成为陕西省生态建设的样板工程,以带动和激励广大群众治山治水、改变穷山面貌。

  自此,三秦大地,从毛乌素沙漠到秦巴山区,从黄河岸边到汉江上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沟沟壑壑,到处都有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治山治水的身影,到处都有他们筑起的大坝、平整的梯田、栽种的林草、修通的道路。经过3年多的整治,陕西省军区承建的106条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增加105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40%,土地利用率达85%以上,治理区农田增加12万亩,流域区35万农民平均口粮增加30%,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左右。

  让大地长绿、群众增收

  在治理百条小流域过程中,陕西省军区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方案——陕北、渭北主要以恢复生态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主;陕南以治山治水、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关中则以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各级人武部门组织军民坚持因害设防、因需治理,没路的修路,缺水的打井,少田的平地,使工程治理满足和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分布在陕北、关中地区和秦巴山区的10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极为脆弱。过去当地采取退耕、禁牧等措施,以恢复和保护植被,但收效甚微。陕西省军区在组织治理小流域过程中,大力提倡植树种草,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使大地常绿,让群众增收。志丹县柳沟村耕地少、水源缺、道路不畅,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县人武部积极协调和筹集资金,帮助村里修道路,打水窖,造良田,改良天然草场,大面积种植苜蓿草,使小流域得到了治理。与此同时,他们又指导村民发展舍饲养羊。如今,全村发展舍饲养羊4680多只,户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家家用上了电器,户户装上了电话,有的还购置了摩托车和机动三轮车。

  子长县沟岔流域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涉及19个自然村,人口2194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流域。这里年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只能靠留住雨水。为帮助村民修建集雨窖,子长县人武部官兵对每片居住区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量,将沙子、水泥、砖石等建材送进村。他们组织民兵和群众苦干了近一年,围绕村庄、农田修建容积均在30立方米以上的集雨窖380个,总容积达到1.64万多立方米。正常降雨年,蓄水可以灌溉农田2280亩。

  沟岔流域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子长县人武部的官兵带领民兵和群众,逐个山坡开挖鱼鳞坑,植树种草,养护植被,使流域区得到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康家坡、丁家山,崖畔打洞安家园,牛爬半坡气直喘,人走一程歇半天。”这是康家坡小流域治理前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的一首民谣。长期以来,村民居住分散,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播种收割全靠肩挑背驮。

  2003年3月,武功县人武部官兵与村民一道在村沟南修筑了一条8米宽、6公里长的大路,从而结束了村民出门翻沟的历史。在百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陕西省军区注重按科学规律办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让每一项工程与群众的利益连在一起,坚持“不平无户之地、不栽无主之树、不建无人管护工程”,做到事事落实到人,件件连利连心,实现了大地增绿,群众增收。

  “他们真像当年的老八路”

  百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展开后,省军区、军分区和各级人武部干部自带背包干粮,与民兵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大风扬尘的天气里,他们和群众一样,人人一身尘土,分不清谁是“官”、谁是民,群众亲切地夸赞:“他们真像当年的老八路”。

  子长县人武部部长、政委和9名干部,带领16个民兵连、600多名民兵,住的是老百姓废弃的窑洞,吃的是开水泡馍就咸菜,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一干就是两个多月。身患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炎等多种疾病的城固县人武部政委姚葆荣,为了抓好工程建设,把药罐子带到治理工地,与民兵和群众一起修路筑坝、打井引水、平地栽树,经常因劳累过度腰疼得直不起来,乡亲们一次次把他送回家里,他又一次次赶回工地。

  小流域治理工程艰巨,危险性大,广大人武干部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丹凤县上河流域,由于山石阻挡,泄洪不畅,年年引发洪涝灾害。为了疏通水道,人武部领导带领民兵爆破手,腰系保险绳,悬空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开凿炮眼3000多个,爆破移动土石3万多立方米,消除了水患。

  在3年多的治理过程中,许多人武干部不顾个人家庭困难,全身心地投入治理工作,他们当中有的亲人病故,有的家属下岗,有的孩子考学,都顾不上照顾安排。省军区小流域治理办公室主任雷生云,妻子在兰州市,他3年多没有休过一次假,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106条小流域,行程达12万多公里。他说,当年陕北人民用小米养育人民军队,今天我们要用真情回报老区人民。(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