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来自信息工程大学的创新报告:逐浪信息化潮头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 07:55 解放军报

  作为专门为军队培养输送信息化人才的信息工程大学,成立5年来,始终瞄准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制高精尖科研成果为提高部队服务上下功夫、用气力,取得了累累硕果。

  打造信息化校园

  6月初,笔者在信息工程大学采访时,在校门口发现了别样情景:学员外出,不再向哨兵出示学员证、外出证和请假条,而是将一张平时就餐用的饭卡在读卡器前一扫,听到“通过”的提示音后,便可顺利通过校门外出。

  这是信息工程大学刚刚启用的人员门禁系统。这个由几名本科学员研制开发的管理系统,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人员进行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学员或战士只需要随身携一张平时使用的就餐卡,就可以实现饭堂就餐、外出请销假“一卡通”。

  据悉,人员门禁系统由批假、续假模块、外出信息查询模块和读卡处理模块3部分组成,在整个校园内实现了网络互联。笔者来到学员一系二队,现场观看了演示:学员和战士请假外出实行网上请假,干部只需鼠标轻点就可进行网上批假,学员和战士请假外出只需刷卡就可完成正常手续,对不假外出或违规的学员,系统将自动记录信息,各级干部按职责权限在网上即可查询处理。

  这个系统仅仅是该校打造信息化校园的点缀,谈起信息化建设,王正德校长激情澎湃:作为担负着为我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信息人才和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这一重任的信息工程大学,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上,必须突出信息特色和优势,走在全军院校乃至全军部队的前列,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出积极贡献。为此,自2002年底开始,学校开始倾力打造信息化校园。校领导明确提出“决心坚定不移、各级高度重视、集中优势兵力、规划总体设计、方案科学先进、充分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建设、分期逐步实施、首先突破互联”的要求。学校制订了《信息化建设基本设想》、《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信息化管理体制方案》等配套实施计划,从顶层做好科学规划。

  信息工程大学针对“一校四区”的格局,首先以校园之间互联为切入点,建成了具有安全、可靠、支持多业务综合应用的高速光纤网络,先后完成了校互联骨干网络、新校区园区网络、远程教学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项目,使网络终端延伸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同时逐步开展视频会议系统,系列化多媒体课件和网站,网络数据库系统,网络虚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远程交互教室、可同时容纳千人的计算机中心、数字化语音室、网络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科研场所,建立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库、网络数据库、电子阅览室和网站等,形成了一个实施信息化教学和科研的大平台。借助这些平台,该校已申报和启动了9门军队级重点网络课程,组织了35门课程课件上网,并将进一步推进网上教学与网络化管理,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培养信息化人才

  在信息工程大学采访期间,参观他们为庆祝大学成立五周年而组织的巡回图片展,一组数据展示了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辉煌成果:5年时间里,该校学员先后在全国、全军各类竞赛中荣获63项大奖,其中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2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先后夺得一、二等奖13项;2003年,该校首次组队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囊括了男子组全部项目的8块金、银牌。

  为了探知他们获奖背后的奥秘,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正在网上选课的学员张运帆兴奋地告诉笔者:“这套网上选课系统是我和战友们利用一周时间研发的。大学的任何一名本科学员都可申报自主科研项目,只要你的项目有价值,领导机关不但会给你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而且还会为你提供指导和帮助。”

  据了解,为了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该校提出了“早进课题、早出成果、早成栋梁”的培养目标,设立“活动创新奖”和“学员自主科研基金”等,各学院每年至少拿出10万元资助和奖励有创新研究的学员。大学在定期组织开展网页制作大赛、程序设计竞赛、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的同时,还指导学院建立了学员学研活动科研创新卡片,把学员在校期间的自主科研成绩作为评定每个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并与评先创优挂起钩来。此外,他们还制订了《本科学员导师制实施方案》等措施,根据专业相近和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本科学员分配一名导师,专门负责为学员提供学习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从而确保学员在校期间都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经历。

  采访“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赵菁时,她说:本科学员既可以选修原来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这种采用“菜单式”的选课方式,学员可以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

  校领导介绍说,对学员实施“通选制”这样的弹性政策,旨在最大程度地拓展广大学员的学习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自主能力。大学坚持实施“尖子工程”,对一些创新能力强、有专业特长的学员进行特殊培养。学校还特别注重创造适合尖子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通过组织“青春讲台”、专题网站、名家讲座等形式,广泛组织辩论、演讲活动,不断激发学员的成才动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胜利深有感触地说:“尖子工程不仅让‘吃不饱’的学员‘吃饱’,‘吃饱’的学员‘吃好’,而且还加速了人才培养的进程,使一批尖子人才脱颖而出。”

  信息工程大学在培养信息化人才上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既有“走出去”的借鉴,又有“请进来”的学习;既有学科设置的改革,又有教学体制的创新;既有对课堂小环境的营造,又有对校园大环境的优化。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才结出了人才培养上的丰硕成果。

  输出信息化成果

  人才培养飞速发展,科研战线同样捷报频传。在2004年度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中,信息工程大学《某测向系统》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协同作战地理信息基础框架建立》和《卫星遥感图像目标定位与测图处理系统》通过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资助……

  为了驱动人才培养和科研两个轮子,该校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每年组织专家深入部队调研,及时帮助解决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一次,学校专家在某部调研时,了解到用于野战的军用手持式战术信息终端部队很需要,该校利用已有科研成果,短期内研制出手持式战术信息终端,有效地解决了部队的实际问题。与某部联合研制开发的导调监控系统,通过地理信息标绘,可以在多个区域进行异地分布多方交互演练显示,为演练提供定点监控和跟踪监控、区域监控及全景监控等,使演练信息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自动生成,有效提高了演练效果。

  去年,该校专家深入某陆航部队调研时,得知该部为解决陆航直升机野战抢修难的问题,提出研制“直升机机动抢修平台”的设想,为此,他们及时组织专家与该部技术人员一道,用两个月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为使科研力量形成“拳头”,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限制,推行跨校际、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培养了集团攻关意识,促进科研力量的融合。为此,该校及时研究制定了“大科研”战略,实施跨学院、跨学科科研学术合作交流活动等10项措施。为加强顶层设计,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发展战略研究室等宏观咨询研究机构,相继申请成立了“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3S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厚膜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发中心,构建了科研合作平台。在某训练基地导调演训系统建设中,该校从各学院抽调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组成课题组进行联合攻关,提出了具有先进水平的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受到了用户单位和专家一致好评。

  机制创新带来硕果频出,信息工程大学成立5年来,共有18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5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60多项。不仅如此,成果转化明显加强,5年来在部队列装的成果达10多项,直接应用的科研成果总产值达数亿元,为促进部队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放军报2004年06月30日第9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