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报道:踏访战乱中的中国维和军营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10:19 环球时报

  本报驻科特迪瓦特派记者 赵章云

  由于利比里亚内战进行了14年,加上前总统泰勒的影响犹存,尽管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维持秩序,但到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采访,仍是令很多记者既有兴趣又感到恐惧的事情。近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利比里亚,并走进了中国驻利的维和部队营地。

  蒙罗维亚的机场内有中国维和警察的身影

  一到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罗伯茨菲尔德国际机场,便能感受到长年战争所遗留的痕迹:机场上空空如也,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直升机和装甲车之外,几乎看不见任何能称得上是现代化的设备。机场大厅狭窄破旧,但秩序井然。联合国维和警察在大厅内来回巡逻,其中还有中国维和警察。

  从机场通往市区的公路长约40公里,路况不错。路上不时能看见维和部队设置的哨卡。据说,在当年的战争中,只有这条公路没遭到破坏,大概是各派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吧。从市区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需要穿过市中心和梅苏拉多大桥,这里曾经发生过激战。过了桥就是著名的自由港,中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位于港口的东边,与联合国驻利军事总部毗邻。

  联合国维和部队中惟一的专业运输保障部队

  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戒备森严,持枪警卫站在门口,未经许可,一般人是进不去的。营区前是个大操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在操场上空迎风飘扬。官兵们住的是5排整齐、洁白的活动板房,共有94间。营房内宽敞明亮,都装有空调。据说,这是维和部队中公认条件最好、设施最完善的营房。营房内有个大食堂,能供数百人同时用餐。

  在营地里,记者见到了中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长沈刚锋。他态度和蔼、谈吐自如、柔中有刚,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沈司令”。当年就是他带着60名中国先遣官兵,在这片蚊蝇遍地、臭气熏天的荒野上,开辟出这个营地,建起这座营房。他介绍说,中国目前在利比里亚的维和人员已超过600人。中国的运输分队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中惟一的专业运输保障部队,承担驻利维和部队的物资、食品的运输任务,并负责运送被遣返的利前武装人员。

  沈刚锋每天指挥着运输分队的4个行动小组和数百辆军车,驰骋在利比里亚各地,配合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加纳等国的维和部队,实施“解除武装、复员遣返和重返社会”的行动计划。4个行动小组分别在远离首都的4个缴枪点或训导营设有运输站。

  当地人拿假枪充数换钱,训导营教育人们重新生活

  根据联合国驻利比里亚代表团提交的报告,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18日为止,已有近4万多利比里亚人解除了武装,其中包括2000多名妇女和2000多名儿童。还有近百名外国武装人员也交出了武器。维和部队共收缴武器约1.4万多件、子弹364万发和各种未爆装置1万多个。据说,就在半年前,许多人还不愿意解除武装。而这次记者在利比里亚所听到的,都是人们自愿上缴武器的消息。

  维和部队中负责训导营的巴方军官法鲁克告诉记者,这一方面原因是战争结束,和平乃大势所趋,继续躲在丛林里已没有多大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联合国从4月15日起,将每交出一枝枪的奖励涨到300美元。在战乱刚刚平息的利比里亚,这300美元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利边远地区,花不到50美元就能买到一枝步枪。于是,有人便买枪来上缴。维和部队只好规定:每人只能上缴一枝枪。那些没枪可缴的人就拿着假枪或榴弹炮筒来充数。现在主动交出武器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的官兵告诉记者,仅在杜曼堡的缴枪点,平均每天就有250人前来,最多时能达到700人。他们中大多是青壮年,也有身怀六甲的妇女和不及枪高的儿童。

  缴完武器的人被中国的运输分队送到训导营接受4天训导。训导营一般设在远离城市的山野中,戒备森严。在一个训导营内,记者看到,人们排队登记,检查身体,然后分组接受训导。训导期间,男女分两个营区居住,并有各自的男女训导员。训导内容是向人们讲清当前形势,要他们放弃暴力,接受和平,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训导结束后,他们能领取到必需的日用品,然后由运输分队开车送他们返乡。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儿童训导营建在另一封闭地点,不让任何记者采访。

  每天吃粗茶淡饭,热浪下蚊蝇叮咬

  在“沈司令”安排下,记者两次前往中国部队负责的运输站采访。在去北部城镇托曼伯前,他不仅让陪同我前往的参谋挎上手枪,还让开车的战士也带上枪,又特地派了名班长带着冲锋枪护送。他说,那个地区是反政府武装的顽固堡垒,直到一个月前,许多武装人员还不肯放下武器。

  中国部队的运输站设在离托曼伯镇4公里处的山坳里,紧靠由巴基斯坦负责的一个缴枪点和训导营。这里原来是一片荒野,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们刀劈斧砍,才开辟出这个营地。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运输的汽车就停放在营房旁边,随军的锅灶安在一个简陋的茅草房里。记者到达时已近中午,酷热的太阳下,一些中国士兵正光着膀子挖掘工事。

  在这个营地的临时指挥所里,记者采访了运输分队的副分队长洪大刚。洪队长说,他们除了运送训导合格的人员回家之外,还要承担联合国驻这一地区所有部队的物资供应和其他与运输有关的任务。他说,在这里执行任务极具挑战性,因为利比里亚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就在这个地区活动。4月底,他带领行动小组刚到这一地区时,这里的安全形势还很严峻。数以百计的持枪武装人员到处游荡,有的甚至端着枪和火箭筒向他们瞄准。行动小组就在这荒野扎营,营房的铁丝网外就是深深的丛林,当地武装人员就在那里出没。

  官兵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粗茶淡饭。他们的行军帐篷虽然很好,但这儿毕竟是非洲热带雨林区,天气酷热和蚊蝇叮咬是他们面临的最大考验。然而,大家没任何畏难情绪,个个精神饱满,都把完成维和任务看成是崇高的使命。

  中午,记者在运输站内与官兵一起吃饭。这是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蛋炒饭外加一点罐头牛肉和榨菜。然而,据说这已经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级别午餐了。吃饭时,热浪阵阵袭来,苍蝇和蚂蚁也不断进攻。想着中国维和官兵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我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军人被友军敬重,受当地百姓赞许

  在维和的前沿阵地,记者看到了中国维和部队与友军友好相处的情景。他们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部队之间的关系最好,总是尽可能互相帮助。记者在各处采访时看到,中国军人只要遇上巴孟两国的军人,双方一定热情地敬礼和打招呼。据说中国部队在扎营建房时,孟加拉国的工兵分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洪队长告诉记者,巴基斯坦部队不仅向我们提供蔬菜、饮料,甚至还搬来床和小桌子,而且在工作中还给予很好的配合。

  中国军人不但与友军相处融洽,而且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在友军和当地百姓中传为佳话。在运输分队第四行动小组刚刚将营地迁往卡卡塔时,中国官兵曾被一桩意想不到的事情困扰。在我军帐篷两侧的两栋没有门窗的旧楼里,每晚都有十几名当地女子和友军的一些官兵同宿。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样的事,成了中国军人们面临的一个考验。

  中国官兵们在营房门前高高竖起了联合国旗和中国国旗,每天早晨出操时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面向国旗高唱国歌;在执行任务途中,他们也高唱嘹亮的军歌;晚上,大家则静静地坐在一起,认真地观看中国的电影光盘。当地百姓都说:“这是一支令人尊敬的队伍。”后来,不仅我们的军人没有遭遇过任何非难之事,就连旁边友军那里也很少再看到当地女子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多次听到这种说法,利比里亚人最怕尼日利亚的士兵,因为他们动不动就打人耳光。但老百姓不怕中国士兵,因为中国士兵不仅不打人,而且总是一副温和亲切的样子。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一听说是中国军人,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由于托曼伯是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最顽固的堡垒,为了防止意外,记者在该镇拍照时,中国维和部队的战士一直持枪保护。但该镇居民似乎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不仅没有任何不友好的举动,而且许多人还主动过来,争着与我维和士兵合影留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