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际随笔:以色列文化上的血色烙印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 22:00 新华网

  新华网耶路撒冷6月20日电(记者刘立伟)4000多年文明传统、三次背井离乡的大流散、百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半个多世纪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发展史,造就了以色列独特的文化。而长期悬而未决的巴以间宗教冲突和土地纷争,又给它打上了另一层血色烙印。

  以色列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以色列的艺术家过剩。在以色列城镇乡村,雕塑作品随处可见。荒郊野外甚至路边,刻意摆放的几块石头也可构成一景。在很多地方,被战争遗弃
的高射机枪和大炮也被固定在水泥或石块砌成的基座上,成为艺术作品,供人观赏和凭吊。

  以色列绘画和雕塑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一些抽象派画家,他们的作品已成为国际收藏家争相收购的对象。在耶路撒冷及其他一些历史老城,人们还会发现一些艺术家集中居住的“村落”。他们多从以色列近4000处历史古迹中找寻创作灵感,重新演绎圣经故事和犹太人大流散时期的受难史。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近几年则频繁遭遇恐怖袭击。据统计,自2000年秋季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发动“起义”以来,共有900多名以色列人丧生,其中一半死于自杀式爆炸袭击。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以色列的艺术家们普遍对现实生活表现出无奈,进而是漠视,因此在创作上他们大都走上了超现实和抽象之路。

  至于文学作品,它在以往曾经辉煌一时,希伯来语作家优素福·阿格农1966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希伯来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学家尤锐对记者说:“以色列的当代文学开始缺乏厚度了,属于快餐式的报纸文化,人们只关心当天发生的新闻。”

  以色列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都要先服兵役,男子服役三年,女子服役两年,退役后再进大学读学位。正由于经受过战火洗礼,以色列大学生一般没有多少书生气,而普遍显得成熟老练。

  以色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居民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许多以色列人都会讲好几种语言。记者认识一位出租车司机,是以色列籍阿拉伯人,能讲8国语言。他用英语向记者抱怨以色列经济不景气,他们夫妻俩都要勤奋工作才可勉强度日。他说他每天工作12至14个小时,其中要有10个小时用于挣出交出租车公司的“份钱”和汽油钱。我想,他每天可用不同语言向乘客诉说同样的内容而不感厌烦。

  走在特拉维夫大街上,你能看到以色列享誉世界的爱乐乐团的演出广告,也能看到同性恋聚会的广告。以色列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自由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各国高水平艺术家的共同推动下,以色列文化艺术很快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比如原苏联共和国的移民在音乐方面就作出很大贡献。以色列曾流传这样一则笑话:如果看到走下飞机的俄罗斯移民腋下没有夹着小提琴盒,那这个人一定是弹钢琴的。

  以色列开国者曾设想把国家变成一个大熔炉,把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改造成“新以色列人”,即实现“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目标。最终它实现了“一种语言”,却没有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是在以色列这样一个有着移民基础以及多元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不能容纳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是巴勒斯坦。

  文化的包容性在此止步…… (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