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延长战略机遇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六大安全挑战(2)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 14:10 新华网

挑战四: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学者指出,文化的强盛、安全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且由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由此赢得的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将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西方政治文化“外溢”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使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网民的控制力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坚持冷战思维,大肆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其中美国的文化战略最为典型,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也最大。早在4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演讲时就宣称,“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表示,如今中国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伴随信息的是民主意识,虽然无法预测中国确立民主制度所需要的时间,但信息加上人们对自主生活的愿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也是在4年前,现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就表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从这一系列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西方政治人物的心目中,网络已然成为“和平演变”的工具。

  多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和难以干扰性,对别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渗透,歪曲、扩大分歧与矛盾,挑起冲突,严重威胁别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在这方面,已经不乏“成功”的先例。目前,利用信息手段加快“和平演变”中国是一些西方人下一个希望“成功”的目标。1994年美国国会决定建立的“自由亚洲电台”,其矛头直接指向东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外,国际文化交流也被一些西方国家看作是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的重要手段。早在尼克松时代,西方就主张“利用人员的交流、交换书籍或广播节目”,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这些,从西方国家对文化交流对象的挑选和对留学生的政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第二,反华舆论的鼓噪。近些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在不少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尤其是“中国威胁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少人的精心包装,已经有了不少变种和不同的版本。有“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有“世界工厂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还有“人民币升值论”,有的拿中国的经济发展做文章,有的拿中国的军事部署做文章,还有的拿中国的汇率政策做文章。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背后既有一些西方国家刻意的动机,也有这些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不可告人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国家的军火工业集团,为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不惜收买媒体,鼓动宣传机器,炮制所谓的民意,鼓噪对中国不利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连他们自己的国民都看不下去,认为他们是在“妖魔化”中国。

  客观讲,这些反华舆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舆论产生的影响力。这些舆论鼓噪、误导,甚至裹挟了西方一些国家本不了解中国的那些民众的心理,又进而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中国的所谓民意,这种民意不利于这些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而这种民意可能对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不利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还使我国的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不少新的课题。比较直接的影响是,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化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西方情报机构和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了情报监视系统或猎取情报的陷阱,在我们上网时很容易无意间泄露情报。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也会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由于我国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软硬件领域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西方一些国家在出售硬件产品中留有可以激发情报发射的设备或在软件中安装窃取情报的秘密程序,一旦这些产品进入我国并付诸使用,其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威胁是不难想像的。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后,许多人的保密观念在淡化,认为入世就意味着全面开放,没有任何遮拦地开放,这种错误的观念也很容易使人们在频繁的对外交往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泄露国家或企业机密。

挑战五:能源安全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透视这个热门话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基本的背景材料。

  其一,我国的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加大,能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种类不均衡。我国一次能源预测总量有4万亿吨标准煤,但其中90%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不足10%。由于体制原因,我国煤炭产业生产能力后劲严重不足,后备储备已严重匮乏。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也很低,只有32%左右,比发达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差距很大。我国的经济开发水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仅达到1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而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却高出40%。此外,我国的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其二,能源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相关研究报告,除了煤之外,今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需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消费总量至少是目前的2~5倍。但国内所能提供的能源供给量却难以与之匹配。仅以石油为例,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已从1990年的1.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2.393亿吨,年均增长6.7%。2003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中国的原油产量却仅从1990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1.675亿吨,年均增长1.62%。为弥补缺口,我国从1993年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从1993年的988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000多万吨,年均增长近25%,对外依存度也从6.4%上升到30%。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只能保持缓慢增长。我国石油领域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石油供应风险也将随之增大。

  其三,中国的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而融入世界的步伐却很快。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能源预警机制和战略储备系统。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制度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石油储备量相当于几个月的消费量。随着每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和缺少石油战略储备,中国很容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地区的占56%,来源于非洲地区的占23%,来源于亚太地区的占14%,来源于欧洲地区的占7%。这充分说明,中国的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形势已有明显的互动关系。所以,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我国的能源安全将受到很大冲击。

  其四,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也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也低于中国。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上,而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将是我国未来一段历史时期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除了国内因素外,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油源安全。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不仅关系到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军事、政治安全。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为争夺控制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对抗、冲突乃至战争屡见不鲜。在新世纪,石油仍然是制约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处于动荡的状态,围绕石油的地缘争夺将会更加激烈。这里面既有各国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较量背景,也有一些大国不断插手地区事务的企图。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其背后都有石油的影子。同时,一些大国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加紧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合作,加速一些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一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加强对一些国家输油管道的维护等。这种竞争客观上也造成一些国家的局势动荡。在中东、拉美和非洲,那些局势不稳定的地区或国家,往往是那些富产石油的国家。最近几年,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围绕这一地区的地缘战略竞争悄然展开,而且愈演愈烈,难以消停,引发该地区一些国家的政局持续动荡。因此,石油来源地局势的动荡将成为我国油源安全的一大隐患。此外,围绕油源的竞争日益加剧也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围绕俄罗斯石油管道的竞争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二,油路安全。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除了中东地区长期处于乱局、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海盗骚扰事件频仍之外,美国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部署也是影响我国石油通道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事实上在强化东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美国的势力也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渗透到印度洋,客观上形成对我国油路安全的潜在威胁。有消息透露,多年前美国就在了解中国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量的具体数据。如果消息属实,其背后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

挑战六: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是一个愈益复杂的概念。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同样愈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在经济安全领域面临的国际挑战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使我国的国际利益的地理范围扩大,利益形成将更为多样化。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高意味着我国的国家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在更深的程度上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联。也就是说,我国的国际利益将大为拓展,同时也意味着与其他国家发生利益冲突与对抗的可能性在增大。这些冲突和对抗目前主要表现在贸易领域。近年来,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贸易争端越来越多。过去还主要集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现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最近几年,围绕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问题,国外不少人做了很多文章。有的说,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将葬送掉许多国家的饭碗,将彻底冲垮许多国家的相关产业。有的说,中国的威胁将不仅仅表现在军事领域,随着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威胁也将遍及全世界。这些奇谈怪论有经济背景,也有政治背景。当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时候,经济摩擦也会上升为政治争端,经济安全问题就会演变为政治安全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冲突与对抗今后将不仅仅表现在贸易领域,在市场问题上、在国际经济规则问题上、甚至在世界经济秩序问题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分歧、矛盾将因为彼此国际地位和国际利益的差异、分野而不断出现甚至激化。同时,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这种矛盾和分歧的出现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其次,外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压力将越来越明显。第一,随着我国在市场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将大量涌入,跨国公司也将大力拓展在华业务。这不仅给我国国内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且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将被迫调整。跨国公司可能利用我国国内各地区市场和政策的差异,对我国某些产业和企业分割包围,使这些产业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同时,外资将更多地流向一些收益较高的领域、产业和地区,这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的优化与平衡。目前看,这些受冲击的产业可能包括农业、钢铁、机械、石油、汽车、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等。由于这些产业多属传统产业或者我们刚起步的产业,不具备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优势,有些方面还很落后,因此,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将成为外资收购的首选对象。而跨国公司在我国一些关键产业部门控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三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大于50%的58个行业中,大多数已由外方控股。第二,入世后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根据 WTO的规则要求,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废止审批经济,重新定位政府角色,重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化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第三,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我们的经济主权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干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从中获取利益往往是以让渡部分经济主权为代价的。最近两年,一些西方国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我国的经济、金融政策指手画脚,而是开始对我国的相关政策施加压力。去年以来,我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就承受着不小的国际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后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而且会出现在更多的领域,出现的频率也会加快。

  再次,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在技术领域,我国的整体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缺少竞争优势。我国的科技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在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市场大多被国外占领。由于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技术壁垒对我国构成威胁,我国技术领域显现出更多的易受攻击性。在金融领域,金融全球化发展中的无序现象给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风险。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发育不成熟,监控体系不甚健全,防范能力较弱,大量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整体较脆弱的金融行业无疑将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危机和投机资本的流窜,始终是我国金融防范的重点。而风险和不稳定的进一步加大,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比较现实的风险是,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外商的业务范围和地域限制将被取消。于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动荡可能引发我国国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银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金融监管形成巨大挑战,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将被打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在资本项目逐渐放松管制直至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流入和流出可能会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

  (来源:《时事报告》杂志 作者:石晓虎 司银涛)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